《四世同堂》英译本的后殖民色彩:原因及启示探究
发布时间:2017-12-22 21:41
本文关键词:《四世同堂》英译本的后殖民色彩:原因及启示探究 出处:《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四世同堂》 The Yellow Storm 后殖民主义
【摘要】: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巨作,也是老舍先生本人最为珍视的一部作品。老舍访美期间,与浦爱德女士合作,将本书翻译为英文,并以《黄色风暴》(The Yellow Storm)为名,在美国出版。 本文通过文本比较分析发现《四世同堂》的英译本呈现出浓厚的后殖民主义色彩。在语言层面上,浦爱德在翻译过程中极力对原文的中国语言文化特色加以保留,这一策略倾向在文化专有项、成语、修辞表达和可转化较强的普通词语上都有较为明显的体现;结构方面,老舍在口述原文时进行了大量删改,但对原文主要情节和精神气质无显著影响,并且此举实为考虑作品传播效果和读者接受程度而做出的审慎选择。这一文本特征在本质上契合了后殖民主义的核心主张,即对差异的尊重和对多元性的认同。 译本中所体现的后殖民主义色彩与两位译者的文化取向密切相关。本文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老舍和浦爱德的文化背景进行探究,最终得出结论,译者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其文化取向,继而影响到译本的最终形态。以此为根据,本文提出,以文化交流传播为目的的文学翻译,尤其是在弱势文化译入强势文化的情况下,选择译者时,不仅应考虑其双语能力,还应考察其文化背景和文化立场,选择对译出文化深度了解并且认同的译者,才能实现促进不同文化平等交流的目的。具体到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则可尽量选择像浦爱德一样对中国文化了解深刻、感情深厚的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译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更多地采用作者、译者合作形式,在适度调整以保证传播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留中国语言文化特色,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韶华;刘洪涛;;埃达·浦爱德(Ida Pruitt)与老舍《四世同堂》英译本The Yellow Storm[J];东方论坛;2008年03期
2 廖利萍;浅析英国文化对老舍的影响[J];龙岩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史承钧;;老舍《四世同堂》中的国民政府抗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张曼;李永宁;;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魏韶华;;《四世同堂》英译与老舍的国家形象传播意识[J];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6 胡德香;后殖民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7 朱春发;;《四世同堂》英译和浦爱德文化身份建构的诉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8 王宁;现代性、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构[J];文艺研究;2002年06期
9 吴小美;魏韶华;;老舍与东西方文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04期
10 魏韶华;刘红涛;;浦爱德的“怪英文”对老舍《四世同堂》英译的独特影响[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11期
,本文编号:1321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321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