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在中国的译介、传播与接受
本文关键词:都德在中国的译介、传播与接受 出处:《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都德 中国读者 自然主义 《最后一课》 诗情小说 爱国主义
【摘要】:都德初渐中国便受到各阶层读者的欢迎,文学革命倡导者借译介都德,促进中国短篇小说的成长,鸳鸯蝴蝶派从文学趣味出发,更强调译文的趣味性和悲情效果。1920年代对都德的接受,更多着眼于他对自然主义的反动上;1930年代及以后,中国读者从爱国主义角度选择都德;新时期对都德的接受转入低谷。都德《最后一课》的中国仿作,不愿选用原作超然的反讽叙事语调与事件拉开审美距离,而是运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未能与现实拉开一定距离,其艺术感染力有所下降。都德与师陀、沈从文的诗情小说都醉心于清静、淳朴的乡村,倾心于原始、宗法社会,表现了对人类命运深刻思索的共同精神追求。
[Abstract]:Daudet was beginning to Chinese all levels of readers, advocate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by Daudet translation, promote China stories grow, Yuanyanghudie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taste, more emphasis on the acceptance of Daudet's translation interest and the tragic effect of.1920 in the 1990s, more focus on his naturalistic revolution; and after 1930s, Chinese readers chose Daudet from patriotism angle; the new era of Daudet to accept Daudet trough. < > China last lesson to use the original pastiche, detached irony narrative tone and open aesthetic distance events, but the use of third person narration, and the reality to a certain distance, its artistic appeal and Daudet declined. Shi Tuo, Shen Congwen's poetic novels are obsessed with the quiet, simple village, go to the original, patriarchal society, the common essence of human destiny deep thinking The pursuit of God.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046;H32
【正文快照】: 都德是中国读者较为熟悉的法国作家,他在中国受到广泛的欢迎与赞美。如果把他与另一位法国作家左拉相比较,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左拉在中国毁誉参半,被中国读者的接受程度远远比不上都德,中国普通读者亲近都德而疏远左拉,然而,中国作家对这两位法国作家的态度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阳根华;;绝望·拯救·回归——试论都德小说中宗教主题的构成及其演变[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吴妍明;;子不教,母之过——读《林哈德与葛都德》所想[J];文教资料;2012年02期
3 黄文慧;震撼心灵的爱国主义诗篇──读都德的《最后一课》[J];法国研究;1996年02期
4 阳根华;;都德早期小说创作风格的地域性[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唐玉清;;“湘西”与“普罗旺斯”——沈从文和都德的理想世界[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仵从巨;《最后一课》与《柏林之围》:爱国主义的短篇经典与小说家都德[J];教书育人;2005年17期
7 阳根华;;磨房在都德早期创作中的影响与意义[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张峰;;从文化视角解读法国作家都德的《小东西》[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王艳;;解读都德的《小东西》中主要称谓的指代对象及其象征含义[J];法语学习;2013年04期
10 都德;;安家[J];文苑(经典美文);2014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国涛(山西文学院);长沟流月说都德[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2 沈大力;阿尔封斯·都德:《最后一课》的“教喻”[N];文艺报;2011年
3 桑永海;追寻遥远的牧歌[N];中华读书报;2007年
,本文编号:1423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423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