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论福柯生存美学的主体性原则

发布时间:2018-04-18 10:25

  本文选题:福柯 + 生存美学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福柯晚期的研究工作聚焦于古希腊文本中隐现的伦理观,并由此建构了一种生存美学。福柯生存美学的核心是“关心自己”,并认为这一古老的道德律令比“认识自己”的原则更为基础。它把对生存与美、主体与真理问题的思考放置在道德史,尤其是道德主体的历史中予以考察。这一研究向度的开启源自三个方面:一是承继了海德格尔的诗性生存哲学,善于在本源处探究真、善、美的本体论意义,古希腊哲学文本和艺术文本提供了这样的敞开之地。二是寻找一个“脱困”的姿态。福柯的历史实践批判指向笛卡尔理性主义和康德的先验哲学;三种主体化过程——知识主体、权力主体、道德主体——揭示了“笛卡尔时期”以来西方生存主体所陷入的困境。三是古希腊伦理实践带来了美学期待,通过修身艺术把自我建构为伦理主体。 福柯通过系谱学考察,描述了在古希腊的思想源头,真、善、美不可分地存在于生存经验内部,“生活”在彼时是一种生命的常态,不需要被问题化。自“笛卡尔时期”以来,认识领域、道德领域、审美领域被割裂开来,主体在话语层而出现,现代西方社会和基督教世界构造的三种主体模式支配着现代生活实践,先前自由的个体化主体生活正在远去,与生存的本质渐行渐远。福柯通过对现代西方和古希腊、基督教和异教的道德实践的对比性考察,重提“关心自己”——在整个希腊、希腊化和罗马文化中规定哲学态度的一个基本原则。不同于“认识自己”,“关心自己”是伦理主体的基础。伦理观是道德结构的一个层面,其中的伦理实质是表现各种道德之差异的重要属性之一。古希腊伦理学和生存美学的同-被现代西方道德和基督教割裂,伦理主体的提出则重建审美与道德的再次统一伦理主体是主体与自身关系的一个新向度,是古希腊生存美学内在的主体性原则,即福柯生存美学的主体性原则。
[Abstract]:Foucault's later studies focused on the hidden ethics in ancient Greek texts and constructed a survival aesthetics.The core of Foucault's survival aesthetics is "caring for himself", which is more fundamental than the principle of "knowing oneself".It puts the consideration of existence and beauty, subject and truth in the history of morality, especially in the history of moral subject.The opening of this research direction originates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it inherits Heidegger's poetic philosophy of survival, and is good at exploring the ont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at its original source. The text of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and the text of art provide such an open place.The second is to look for a posture of "getting rid of difficulties."Foucault's criticism of historical practice points to Descartes rationalism and Kant's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and three kinds of subjectivization process-knowledge subject, power subject and moral subject reveal the dilemma that the western living subject has been in since the "Descartes period".Third, the ancient Greek ethical practice brought aesthetic expectation, and self-construction as the subject of ethics through the art of self-cultivation.Foucault described the origin of thought,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in ancient Greece through genealogical investigation. Life was the normal state of life at that time and did not need to be problematic.Since the "Descartes period", the field of cognition, the field of morality and the field of aesthetics have been separated, and the subject has appeared in the discourse layer. The three main models constructed by modern western society and Christian world dominate the practice of modern life.The former individual life of freedom is far away from the essence of existence.Foucault, through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moral practices of modern West and ancient Greece, Christianity and pagan religion, puts forward again "caring for oneself"-a basic principle that prescribes philosophical attitudes throughout Greek, Hellenistic and Roman culture.Different from knowing oneself, caring for oneself is the basis of ethical subject.Ethics is a level of moral structure, in which the essence of ethic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ttributes of various moral differences.Ancient Greek ethics and existential aesthetics were separated by modern western morality and Christianity, and the proposition of ethical subject re-unified aesthetic and moral is a new dimen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itself.It is the inherent subjectivity principle of survival aesthetics in ancient Greece, that is, the subjectivity principle of Foucault survival aesthetics.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水生;;论“重返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及其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陈彬;;论WTO的“自给自足性”——从“自给自足体系”概念出发[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3 张训;;论民生刑法的出场——受达顿《中国的规制与惩罚:从父权社会到民权社会》的启迪[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4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杨茂明;;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曾裕华;;论古希腊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7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8 龙明慧;;翻译的形而上——论“忠实”之于翻译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段从学;;《同情》:一种被忽略的现代性体验[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3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赵祥禄;;“仁”与“绝对命令”——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马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刑罚执行——论强化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7 杜丽红;;知识、权力与日常生活:近代北京饮水卫生进化史[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8 靳凤林;;古希腊城邦自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与美德伦理[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9 马永庆;;公共文明建设中的荣辱观教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10 陈永慧;;文明秩序助推和谐社会构建进程——浅议“排队推动日”活动在社会秩序建设中的作用[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琰;组织与个体互为塑造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陈洁丽;学校教育惩戒权的国际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67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767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6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