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对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译介和接受
本文选题:福楼拜 + 《包法利夫人》 ; 参考:《兰州学刊》2016年07期
【摘要】:福楼拜及其名著《包法利夫人》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五四时期是译介《包法利夫人》的开始阶段,主要是介绍福楼拜及这部作品的主要风格,中国人对该作的接受是基于自然主义的立场;20世纪30—40年代是译介《包法利夫人》的成熟阶段,出现了三种质量较好的译本和一部专门的研究著作,中国读者对该作的接受主要基于文学和社会批评的立场;新时期以来是译介《包法利夫人》的鼎盛阶段,先后出现了40多种译本和众多的研究文章,对该作的接受既有文学性又有社会性立场。百年中国对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译介和接受证明,经典作品的生命力是超越国界和文化限制的。
[Abstract]:Flaubert and her masterpiece, Madame Bovary,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China for a hundred years. The May 4th period was the beginning of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Mrs. Bovary, mainly to introduce Flaubert and the main style of the work. The acceptance of the work by the Chinese was based on naturalism. In the 1930s and 1940s, it was the mature stage of the translation of Madame Bovary, with three versions of good quality and a special research work. The acceptance of the novel by Chinese readers is mainly based on literary and social criticism. Since the new era, it has been the peak stage of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Madame Bovary, with more than 40 translations and numerous research articles. The acceptance of this work has both literariness and social standpoint. The translation and acceptance of Flaubert's Madame Bovary in China for a hundred years has proved that the vitality of classical works transcends national boundaries and cultural limitation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抗战大后方翻译文学史论”(项目编号:15FWW006)
【分类号】:H32;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匡小红;想象的死亡与开始——读《包法利夫人》[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7期
2 张琳;;《包法利夫人》艾玛的悲剧命运解析[J];芒种;2013年06期
3 苏童;;谈谈《包法利夫人》[J];图书馆杂志;2006年07期
4 ;短语[J];跨世纪(时文博览);2007年12期
5 兰守亭;;《包法利夫人》中马的象征解读[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6 杜凯凯;;《包法利夫人》中的浪漫[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09年01期
7 傅守祥;林琳;;母性意识的缺失与女性自由的迷障——《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的重新审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孙丽雪;;浅析《包法利夫人》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意义[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年07期
9 吴朗;;攀“龙”附“凤”的一部悲剧 读《包法利夫人》札记[J];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10 李健吾;;《包法利夫人》作者的疏忽[J];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朱冰;;《包法利夫人》精神批评浅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黄诗雨;;试论《包法利夫人》中非言语行为文学描述的呈现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蒋春生;;浪漫梦想的殉葬者——读《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康慨;煲呔与包太:包法利夫人154岁变成兔女郎[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罗新璋;喜看爱玛倚新妆[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英美澳等国作家选出十大名著[N];文学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增岩;《包法利夫人》在中国的经典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2 李思琪;《包法利夫人》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袁演;传统中的嬗变[D];南昌大学;2007年
4 裴仁昊;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的现实主义和无个人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王统秀;《包法利夫人》与《死水微澜》的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马秀钰;法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D];外交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037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037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