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等待不在场的他者——三部“等待”主题戏剧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4 15:02

  本文选题:他者 + 等待戈多 ; 参考:《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1年01期


【摘要】:正克利夫德·奥德茨(Clifford Odets,1906—1963)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左翼戏剧运动的杰出代表。尤金·奥尼尔(EugeneONeill,1888—1953)是美国现代戏剧的最重要代表,获得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并四次被授予普利策文学奖,有"美国的莎士比亚"之美誉。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被尊为荒诞派戏剧的先驱,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具有现代与后现代特征。这三位文学巨匠分属不同的流派,但他们的三部剧作《等待老
[Abstract]:Clifford Odetsberg (1906-1963)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American left-wing dramatic movement in the 1930s. Eugene O'Neillon (1888-1953)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American modern drama. He won the 1936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and was awarded the Pulitzer Prize four times. Samuel Beckettt (1906-1989) was regarded as the pioneer of the absurd drama and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69. The three great literary masters belong to different genres, but their three plays are waiting for old age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伦;;在无望中坚守希望——解读贝克特的《等待戈多》[J];戏剧文学;2009年09期

2 苗强;;论《等待戈多》[J];艺术广角;1996年06期

3 郑宝生;;戈多是不会来的[J];文学教育(下);2010年04期

4 曲佩慧;;契诃夫与贝克特戏剧中的“等待”[J];戏剧文学;2007年07期

5 焦敏;;《等待戈多》与存在主义哲学[J];文学教育(上);2008年09期

6 王琴;;因为希望所以等待——简析贝克特的《等待戈多》[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洪欣;;贝克特与《等待戈多》[J];当代戏剧;1989年03期

8 田红卫;寻找戈多──论寒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9 许莹婧;王忠勇;;试析《等待戈多》与《等待野蛮人》中的“等待”[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4期

10 海克;;等待戈多与叶公好龙[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超;;《等待戈多》所体现的广义修辞学原理[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凌云;;论保护[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蔡婷婷;;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情感关系透视黛西·费伊的存在价值[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于珊;;《天一言》中“天一”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天然;;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林丽贤;;幻想监狱:论《蝴蝶君》中的蝴蝶固像对东西方想象力的束缚[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林文静;;罗莎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读小说《大披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小勤;;中国传媒对“他者”的再现:《南方周末》的农民(工)报道之内容分析,,1984-2002年[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丽洁;以“荒谬”挑战“荒谬”[N];四川日报;2006年

2 记者 张军;400万工会会员享多项优惠服务[N];北京日报;2009年

3 记者 黄怀 通讯员 殷江波;厦门工会会员达67万名[N];厦门日报;2008年

4 记者 陈劲松;全国工会会员达到2.12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5 马仁松 记者薛剑虹;10家企业成为我市工会会员定点优惠服务单位[N];鸡西日报;2008年

6 记者 尤勇;94名工会会员在“光明康复行动”中重见光明[N];本溪日报;2009年

7 记者 陈玺撼;上海工会会员总数突破700万[N];解放日报;2009年

8 罗慧 记者 高洁;我市今年将发展10万工会会员[N];南昌日报;2010年

9 王小郦 祁建存;全市现有工会会员18.76万人[N];平凉日报;2010年

10 记者 钱培坚 通讯员 瞿浩;上海奉贤区工会会员热捧互助会增资计划[N];工人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英;走向他者之途[D];吉林大学;2010年

2 张桂;教育的超越:走向他者的自我[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淑洁;等待不在场的他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朱玲玲;“自我之狱”与“外边”[D];复旦大学;2012年

5 梅启波;作为他者的欧洲[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韩梅;自身与他者的辩证关系[D];复旦大学;2012年

7 姚京明;中国镜像的明与暗[D];复旦大学;2005年

8 孙庆斌;勒维纳斯的他者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刘秀玉;生存体验的诗性超越[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曦;《印度之行》中的他者[D];四川大学;2006年

2 李毅;言说美国属性[D];武汉大学;2005年

3 周建;罗琳的“隐身衣”[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周子强;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D];厦门大学;2008年

5 唐琼;芥川龙之介和中国形象[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周新;麦尔维尔小说中的后殖民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张平;论《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及反东方主义元素[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魏琼华;《黑暗的心》所体现的康拉德的帝国主义情结[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奕;双重他者的声音[D];重庆大学;2010年

10 曹英慧;[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964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0964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8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