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朱光潜美学思想主体性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5 17:27
【摘要】:纵览我国进百余年的美学史,朱光潜先生无疑我国美学界的泰斗级人物。他学贯中西,既熟稔中国传统文化,又深谙西方现代美学与心理学理论,并在融通二者的过程中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朱氏美学体系。本论文从不同视角出发,专事研究朱光潜美学思想的主体性特征,并基于主体性视角,重估朱氏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立场上的学术价值与意义。本论文主体分四部分,共十节,约六万字。导论部分主要包括文献综述与对主体性问题的界说。截至当前,我国学界对于朱光潜美学的研究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主要涵盖四种基本研究策略:单一理论研究、分期理论研究、对照研究、论辩式研究。这四种研究策略虽各有所长,却鲜有涉及朱氏美学的某一整体特征与风貌。本文在通览朱氏美学的基础上持论,主体性是其显明特征。作为发轫于西方近代哲学、美学,极具人本主义色泽的概念,主体性并无明确定义,其内涵亦趋于多元。本文将其界定为一种主体优于客体的状态,主要包括主体行为之自为性、主体身体与思维之能动性等表征。而具有主体性特征的美学则是一种围绕主体(审美主体)生发开来的美学,其研究始终以主体为起点、基点和旨归。第一章聚焦于朱氏美学本身,静态地剖析其中所蕴含的主体性特征,主要有三:其一,以主体作为美学研究的起点。朱光潜早期论美,所采用的是标准的心理学美学路径,而从心理学切入美学研究也便意味着是以主体,尤其是主体的心理表征为研究起点。至于后期,尽管朱氏美学发生了哲学美学的转向,但朱光潜依旧将审美主体列为审美活动与美学研究的初始环节。其二,以主体为美学体系的基点。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主要观点,如美感观、美本质观都是围绕主体生发而成的:其美感观暗示,一切美感经验的得来都是主体主动参与审美活动的结果;其美本质观指示,"美或不美"终究是个属于人类主体的命题。进言之,整个朱氏美学体系都建基于主体这个立足点,是一种关于主体的美学。其三,以主体为美学研究的旨归。朱光潜谈美的目的是谈人,即通过美感教育实现人生的净化,这主要包括陶冶心性、疏导冲动、拓宽眼界等要义。第二章采取动态的视角,通过对比朱光潜与同期美学家蔡仪、李泽厚、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之异同,进一步凸显朱氏美学的主体性特征。朱光潜与蔡仪在美学思想上体现出鲜明的主客之分:前者认为主体是审美活动的主导与核心力量,美与美感究其本质都是主体主动观审和经验外物的结果;后者则更多地趋向于将客体(属性)视为美与美感的本质来源,认为主体的审美活动仅是对客体的纯粹反应,而不含有主观创造的成分。朱光潜与李泽厚的在美学上都主张一种兼顾主客体的"统一"性的关系,但前者主要标举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能动性与自为性,后者则将审美主体的感官与行为皆看作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不断"积淀"的产物,倾向于以社会性来统摄主体性。朱光潜与宗白华在美学见解上相似度较高:两人都极力标举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注意发掘美学的人学属性与人本内涵,其美学思想皆以主体为本位,透露着浓厚的主体性特征。第三章立足于主体性视域,对朱氏美学的相关观点的学术价值展开重估。本文认为,朱氏美学在研究对象与研究立场上对于主体之维的关切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也更合乎逻辑:其一,以主体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言说对象,既发扬了西方自近代以来的主体性美学传统,又堪称是对注重气质、品性的中国传统美学之衣钵的继承,对于后世美学研究同样具有启迪作用。此外,鉴于中国当代学术语境的特殊性,以主体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对于恢复并阐扬美学之人学属性可谓是大有裨益。其二,以主体为研究立场,而这种立场较之西方近代以来的美学又体现出两重超越性:一方面,朱光潜注重主体人在知、情、意三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有别于唯理派与经验派美学对于理性或感性的单方面强调;另一方面,他的研究立场指向现实人生,致力于通过审美与美育来塑造一种达观进取的生命观。这种研究立场极富悲悯情怀与生命意味,它较之叔本华、尼采那略带悲观弃世色彩的美学而言,显然具有更高的现实品格。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学人感悟[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吴泰昌;听朱光潜老师闲谈[J];美术之友;2004年04期

3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梁启超与朱光潜美学之比较[J];荣宝斋;2011年07期

5 邹劢佳;;《朱光潜美学十辨》简介[J];美育学刊;2012年02期

6 任继周;;重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J];草业科学;2012年11期

7 李醒尘;;朱光潜传略[J];新文学史料;1988年03期

8 郭因;;朱光潜(连载六)[J];江淮文史;1993年06期

9 钱念孙;“没有道德目的而有道德影响”──评朱光潜早期文艺功利观[J];文学评论;1996年03期

10 章启群;海外朱光潜著作的一种异常现象[J];读书;199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宛小平;;梁启超与朱光潜的美学比较[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王攸欣;;朱光潜在成都[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朱光潜;;朱光潜同志在全国美学会议开幕式上的发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4 张健;;征服与遁逃——朱光潜喜剧美学思想初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5 钟名诚;;朱光潜文学批评方法论[A];东方丛刊(1998年第4辑 总第二十六辑)[C];1998年

6 夏洁;;朱光潜编辑美学思想论[A];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钟名诚;;论朱光潜美学思想改造的三个层面[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郭世轩;;论朱光潜文学批评中的古典主义倾向[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10 钟名诚;;朱光潜比较研究的原则[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运旗;朱光潜在乐山[N];乐山日报;2009年

2 宛小平 安徽大学哲学系;朱光潜:建立从认识到实践的开放美学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王蔚;朱光潜与劳伦斯[N];东方早报;2014年

4 王攸欣;怎样作学术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王蔚;朱光潜的著述和译笔[N];东方早报;2014年

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美学中国化——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负责人、安徽大学教授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N];光明日报;2011年

7 朱迪光;古代诗人与诗作中的抒情者[N];文艺报;2005年

8 王攸欣;良知与逻辑:学术批评之底线[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文宣;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朱光潜[N];光明日报;2001年

10 肖鹰;学者的命运:坦诚面对学术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金岭;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D];山东大学;2005年

2 薛雯;人生美学的创构[D];苏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兆忠;朱光潜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2 肖凤;朱光潜与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杨扬;论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理论的特征及贡献[D];湖北民族学院;2016年

4 王春红;朱光潜论审美经验研究[D];宁夏大学;2016年

5 朱明明;思享的诗学[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6 林李龙;朱光潜《谈美》中的艺术美学思想探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7 向萃;朱光潜的现代文学批评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8 郭兰英;朱光潜教育思想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9 刘伯伦;论朱光潜对荀子人文化成思想的传承[D];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

10 刘习;朱光潜美学思想主体性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3339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3339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7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