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民族是“个别与普遍之统一的相关物”——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20 15:29
【摘要】:在民族与世界的关系维度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民族是"个别与普遍之统一的相关物"。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依存、对立统一,文学的民族性是它获得世界性的基础,不存在脱离了民族性的世界性,世界性寓于民族性,并通过民族性呈现出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也反对拒绝任何世界性的绝对民族性,没有完全不带普遍性的特殊性,民族性需要以世界性为坐标、视野和目的,正如普遍性要以特殊性为依存一样,特殊性也不能摆脱普遍性而独立存在,特殊性只不过是被特殊化了的普遍性。摒弃任何世界性的民族性,只不过是将自己的民族性上升为世界性,实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绝对普遍性。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既要反思文化多元主义、文化原教旨主义等各种摒弃世界性的绝对特殊性论,又要反对世界主义、天下主义等弃绝任何特殊性的普遍主义文化立场,坚持以特殊性为基础并与普遍性相统一的民族差异性。
[Abstract]:In the dimens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nation and the world, the Chinese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is of the view that the nation is the "an individual and a universal, uniform object". The nationality and the world interdependence, to the unity of the unity, the nationality of the literature is the basis of it to get the world, does not exist the world of the nationality, the world is in the nationality, and is presented through the nationality. The Chinese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also opposes the rejection of any universal absolute nationality, is not completely non-universal, and the nationality needs to be the coordinate, view and purpose of the world, just as the universality needs to be dependent on the particularity, The particularity can not get rid of the universality and exist independently, the particularity is only the universality that is special. The rejection of any of the world's nationality is merely to raise its own national identity to the world and, in essence, the absolute universality of another form.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should not only reflect on the cultural pluralism, the cultural fundamentalism and so on, abandon the universal absolute particularity theory, but also oppose the universal and cultural position of the world, the world, and so on, The national difference which is based on the particularity and is unified with the universality is adhered to.
【作者单位】: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特理论重点专项项目“习近平同志文艺座谈会讲话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建设研究”(编号:2016ZTZD19) 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反思与建构”(编号:2016M590881)
【分类号】:I0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阳;摆脱文学批评不振局面的探讨[J];理论界;2004年04期

2 赵慧平;;关于文学批评本体研究的提问方式[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6期

3 陈海艳;王勤;;文学批评的特点[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4 王丹;;浅谈文学批评的尴尬[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5 於可训;;走向科学的文学批评——论文学批评的科学性问题[J];江汉论坛;2011年05期

6 王衡;;论消费语境下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危机[J];文艺评论;2012年01期

7 蔚蓝;;文学批评的当下功用与批评学科的建构转型[J];世界文学评论;2012年02期

8 密国波;;对文学批评客观化的思考[J];文学自由谈;1988年06期

9 黄宗广;文学批评概念的辩析[J];南都学坛;1996年02期

10 任运松;文学批评功能论[J];三峡学刊;199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洪志;;文学批评的批判品格:失落与寻求[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高明霞;;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高楠;;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高楠;;文学批评的问题场域[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5 张杰;;走向新世纪,探索新方法(代序)[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6 秦忠翼;邹正昌;;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张胜冰;;批评家的角色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马至融;;历史在坚定地选择——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9 赵慧平;;批评的视界[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楠 王纯菲;文学批评的无用、用与有用[N];文艺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王研;文学批评应具有探索意识和争鸣意味[N];辽宁日报;2011年

3 余一力;文学批评的有效性与自由精神[N];文艺报;2012年

4 张立国;文学批评之前瞻[N];河北日报;2001年

5 段崇轩;文学批评的“三分天下”[N];太原日报;2005年

6 段崇轩;文学批评的“三分天下”及内在缺失[N];文艺报;2005年

7 范玉刚;文学批评失落了什么[N];学习时报;2004年

8 韩春燕 周景雷;关注文学批评的效用[N];文艺报;2006年

9 聂珍钊;文学批评的四个阶段及社会责任[N];学习时报;2006年

10 王尧;文学批评:在媒体与学院之间[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晓露;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大众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3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4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上官秋实;在革命与艺术之间[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恒兴;当代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批评[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2 文雯;当代文学批评的评价取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3 杨维;文学批评动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4 张丽;论认识论与体验论相融合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春雷;试论审美经验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D];厦门大学;2002年

6 戴瑞瑞;症候、症候式阅读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晶;网络文学批评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瑞雪;论传媒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5年

9 李定青;症候式阅读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敏芝;“传媒文学批评”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4817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4817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c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