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讽的中介性
[Abstract]:Iron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cept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y, which was first seen in ancient Greek mythology and was used to define a kind of contradictory survival dilemma.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figures of speech, irony strengthens the expression effect of rhetoric through the logical tension between surface speech and internal meaning. Socrates raised irony from the figure of speech to the height of philosophy,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rony in poetics and aesthetics. After that,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romanticism and Kierkegaard, irony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category running through western philosophy, aesthetics and literary criticism. The intermediary function of irony lies in coordinat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ragedy and comedy, reason and sensibility, phenomenon and essence, limitation and infinity, ideal and reality, and promotes the mutual transformation of things in aesthetic, ethical and belief levels.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资助项目:11&ZD078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T.W.阿多诺,李理;克尔凯郭尔的生存概念[J];世界哲学;2003年06期
2 王齐;;克尔凯郭尔思想研究(专栏·上)[J];世界哲学;2006年03期
3 M.陶埃尼森;鲁路;;致思死亡的思想的虔诚之处——克尔凯郭尔《墓前演说》的传统因素、革新观念和无尽潜力[J];世界哲学;2006年05期
4 史兰;;寻找本真的自我——论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旨趣[J];当代经理人;2006年11期
5 尚杰;;克尔凯郭尔的世界[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3期
6 张典;;关于克尔凯郭尔三种精神生活的谱系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邹慧玲;;精神·自由·自我——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核心透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侯宪亮;;浅析克尔凯郭尔的绝望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01期
9 孙希佳;;论克尔凯郭尔“个体”哲学及其当代意义[J];求索;2012年02期
10 周书俊;;克尔凯郭尔的理性偏转与个体主义[J];哲学动态;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赵甲明;;克尔凯郭尔“个人”范畴的伦理和宗教意义[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新;;孤独个体的信仰真理——以克尔凯郭尔为中心[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陈涯倩;;试从他者与身体的关系考察古希腊伦理共同体的产生与覆灭——以克尔凯郭尔基督教生存论思想为出发点[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三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北京大学哲学系 赵敦华;“最细心地检查他自己”: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生活方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齐;克尔凯郭尔研究的过去和未来[N];中华读书报;2013年
3 诗人、《空中生活》主编 周江林;生活就是流浪[N];华夏时报;2013年
4 张弘;十二月:好书渐欲迷人眼[N];北京日报;2004年
5 苑淑娅;我院26种图书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规划选题项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后散文: 对于表达的迷恋与怀疑[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7 高旭东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走向文学与哲学的跨文化对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 俞吾金;“诺贝尔情结”之我见——兼论学术创新的前提[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梁卫霞;“基督教界”的“助产术”[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艳秋;克尔凯郭尔论绝望[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艳华;论克尔凯郭尔的生存美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于雯;关于克尔凯郭尔著作中的个体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韦玉玲;克尔凯郭尔生存诸境界的审美意蕴[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郑明鉴;存在与本质共契中的主体[D];南京大学;2014年
6 李诗媛;克尔凯郭尔“间接沟通”思想与“跨界写作”[D];暨南大学;2016年
7 朱湘怡;克尔凯郭尔的“公众”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8 王鹏;个体的激情[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9 方园;格雷厄姆·格林天主教三部曲的克尔凯郭尔存在哲学解读[D];浙江大学;2016年
10 王海英;克尔凯郭尔论传承之罪及其伦理影响[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12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512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