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论认知诗学视域下的“文学阅读”

发布时间:2019-10-11 21:50
【摘要】: 本课题立足于探讨认知诗学视域下的“文学阅读”。“文学阅读”是认知诗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它吸收了认知诗学的理论与方法,与以往的文学阅读有很大不同。它一方面注重认知方法的运用,用认知的方法重新诠释文学阅读的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是主张文学阅读是一个整体的文学活动,对“文学阅读”的研究就是要将文学四要素联系在同一平台进行研究,而不厚此薄彼。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文学阅读”做出一个理论定位,梳理其主要特征。第二部分则从认知技能和认知过程两个方面对“文学阅读”这一认知活动做出解析,着眼于理清“文学阅读”与普遍认知的关系。第三部分是基于前两部的分析,比较认知诗学视域下的“文学阅读”与以往文学阅读研究的异同,探讨认知诗学所赋予“文学阅读”的审美意义。发现认知诗学不仅是对以往印象式审美批评的超越,而且由于认知的渗入,文学审美意义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得了进一步的挖掘。同时“文学阅读”的新发展也促使了文学研究领域的“认知转向”,是对文学研究的一次本体论意义上的提升。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玉;;开放性文学阅读——媒介场中的文学性坚守[J];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2 丁华良;;论意象主义的诗学主张[J];学理论;2011年24期

3 宋慧;;“物感”与“物哀”审美观念之比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肖赛辉;;从诗学角度看苏曼殊译作《惨世界》[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庄海志;;文学阅读的教育作用[J];文学教育(上);2011年06期

6 辛清雨;;大学生的课外文学阅读培养探析[J];华章;2011年22期

7 蒋芬;;从苏曼殊译《哀希腊》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J];作家;2011年16期

8 徐雁;;文学阅读与文学疗愈[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1年04期

9 郭丽;;论文学翻译中的控制因素(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10 刘梅芳;;异曲同工:“死水”遥映“恶之花”——论闻一多与波德莱尔诗歌创作美学的趋同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子张;;学科建设与新诗学之学科化[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黄宝生;;诗学的起源和形态[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林喜杰;;仰望的风筝——以王夫刚的诗学状态为例[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夫刚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翁文娴;;论“字思维”的前卫能力[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黎风;沈仁平;;图像文化时代的电影诗学重设[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陈爱中;;闻一多新诗学困境的语言学分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7 吴艳;;闻一多诗学的“多元意识”[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8 傅惠敏;;中西艺术表现论的诗学比较——从“意境”与“有意味的形式”说起[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张开焱;;政治论诗学的历史视域[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李金枝;;点燃火种,灿烂学生的前程——浅谈文学阅读对后进生的情感教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龙其林;中西学术的诗学对话[N];文艺报;2009年

2 蒋登科;抗震诗歌的诗学启示[N];人民日报;2009年

3 吴华敏;大荒·通感·诗学[N];光明日报;2011年

4 廖述务;穿透生命政治的温情诗学[N];文学报;2011年

5 周语;关于身体的诗学[N];文艺报;2011年

6 杨光祖;技术时代的文学阅读[N];文艺报;2011年

7 王一川;词语诗学的开山力作[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霍俊明;市场化时代的“广场诗学”[N];文艺报;2011年

9 夏青;从诗学角度看人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符力;“草根诗学”的实践[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毛志文;结构诗学与诗歌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4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5 祝伊湄;张之洞诗学及诗歌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平;神yG时代的诗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汪云霞;知性诗学与中国现代诗歌[D];武汉大学;2005年

8 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高迎刚;马一浮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峰;王夫之诗学与叶燮诗学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2 封万超;春墨写性灵[D];山东大学;2005年

3 黄文辉;穆旦诗学论[D];暨南大学;2001年

4 张如波;中国品质的现代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5 程玉娥;从认知诗学视角分析玛丽安娜·摩尔诗歌的艺术内涵[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1年

6 孙强;论九叶派诗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权莉;菲利浦·锡德尼的诗学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谭晨;论认知诗学视域下的“文学阅读”[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9 郑澈;《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诗学形式[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莉;论翻译对译入语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47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547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5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