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波德里亚艺术终结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0 02:31
【摘要】:波德里亚是20世纪法国极为活跃的思想家,他以罕见的彻底性和独创精神深入剖析了当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和美学特征。波德里亚没写过专门的有关艺术、美学的理论著作,但是他却经常用艺术形态与艺术现状为他的理论批判作证。在波德里亚的理论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社会、政治、经济甚至是艺术作品、艺术市场、艺术消费者都只是为波德里亚提供论证的场所,来宣称自身关于文化艺术的观点。同时,它们又作为波德里亚进行理论批判的证据之一,反过来成为了帮助波德里亚进行理论建构的推手。可以说,在艺术研究领域内,尤其是在对消费社会、媒介、美学与艺术法则的讨论中,波德里亚的思想已成为当代经典。纵观艺术发展的脉络,艺术终结的提出是伴随整个西方社会的发展演变而出现的。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社会先后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转化,西方艺术就其形式、地位及意义而言,也跟随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相应变化。在此进程中,黑格尔、阿多诺、丹托等人成为艺术终结论题的阐发者和标志。而波德里亚在承袭前人理论思想的基础上,对艺术终结这一话题也产生了独到看法。就波德里亚而言,所谓“艺术终结”之类问题的提出,其背景是艺术早已失却了自身的语境并背离了自身。其中,审美现代性在历经数百年的自我运动之后,变成了一种知识型体验,致使艺术不再属于仪式的序列。审美也由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感受性活动变成了一种目的论意义上的价值宣讲。艺术品在随处可见的境地中成为了符号,种种形态使得当代艺术无论在结构还是现象层面都与当代社会形成了紧密的共谋关系。本文立足于波德里亚的相关著作和研究成果,把他的艺术终结思想统筹在其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波德里亚早期的《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到后期的《象征交换与死亡》、《完美的罪行》、《论诱惑》、《艺术的共谋》等著作,将其艺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及每一阶段对艺术终结的看法作出系统阐述。首先,从波德里亚艺术终结论的理论源起来梳理其理论脉络的发展,我们将论题追溯至黑格尔时期,后经阿瑟·丹托和汉斯·贝尔廷等人相继从不同命题及角度对此论题作出阐述,再到波德里亚提出“艺术的终结”,使艺术终结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可鉴。随后,“物”从无到有宣告了商品社会的终结以及消费社会的到来,而媚俗、流行艺术和艺术品是“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时期艺术的表征物,因此,我们通过对“物”、媚俗、流行艺术等的分析来探讨当代艺术的大致走向。紧接着,我们将波德里亚的艺术观贯穿于对拟像等级理论的阐释中,把艺术发展史看作一种不断发展演变的“符号复制”过程,以此来重新审视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进程。这种进程在波德里亚的理论体系中表现为,艺术作品与真实世界之间关系的演变。同时,当代社会的全面内爆,使得真实与意义冲破了原有的形而上学界限,各种社会能量都以无序散射的方式向各个方向渗透,美学能量也不能逃脱这一由媒介“拟真”所造成的当代命运,传统艺术作为审美价值载体的身份被解除,波德里亚由此认为,当代艺术已经“无效”。随后,我们回归到波德里亚的艺术终结论,从“艺术共谋”的角度阐述艺术在持续发展中最终走向无意义的过程。最后,对波德里亚的艺术终结思想进行评判,并将波德里亚这一思想对我国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进行阐释分析。由此,本文将以波德里亚的艺术终结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理论渊源及理论建构的梳理,以期正确认识艺术活动与哲学、艺术以及艺术史的关系,为我们理解波德里亚的“艺术终结”思想提供富有洞见的视野与观看框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晓燕;;另一种“艺术的可能性”——波德里亚的“超美学”理论[J];美术教育研究;2018年24期

2 王萌;;由金:绝对通道——拟像实验性的观念人口[J];艺术当代;2016年09期

3 吴兴明;;简析波德里亚的“物”理论——关于物的理解与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简明讨论[J];雕塑;2012年02期

4 游丽敏;;波德里亚对于消费社会的符号学解读——从马克思到波德里亚看物质社会的发展[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Syvere Lotringer;蒋文博;;艺术,一场共谋下的繁荣拟象——波德里亚《艺术的共谋》导读[J];东方艺术;2011年19期

6 彭长云;;浅析波德里亚的符号观点[J];学理论;2011年33期

7 张涵;;波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与“符号社会”的理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8 道格拉斯·凯尔纳;樊柯;;消费社会批判:法兰克福学派与让·波德里亚[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胡海;;让·波德里亚媒介思想研究中的主题与延伸[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10 高亚春;;消费社会的崛起——波德里亚对现代性的通俗性表达[J];兰州学刊;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徐琴;;论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3 殷晓蓉;;传播学思想的“激情”演进——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许斗斗;;时尚消费的社会力量[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让·波德里亚:法国知识界的“顽童”[N];中华读书报;2013年

2 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 高宣扬;波德里亚:消费文化的克星[N];社会科学报;2007年

3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汪民安;艺术的阴谋[N];经济观察报;2013年

4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哲学教授 道格拉斯·凯尔纳;消费社会:法兰克福学派与波德里亚的观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吴金海;对消费社会的另一种理解[N];光明日报;2012年

6 杜悦;在消费社会与文化中大众何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系主任 教授 波德里亚《美国》一书译者 张生;永远的沙漠与实现了的乌托邦[N];文汇报;2012年

8 金惠敏;消费社会与自然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丁国旗;消费语境中的文学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0 刘方喜;消费主义批判的中国立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全强;波德里亚艺术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2 许宏香;仿像[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于骐鸣;波德里亚网络符号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熊宇飞;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D];暨南大学;2011年

6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潘海颖;休闲消费之哲学批判与审美呈现[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金玲;波德里亚艺术终结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王琦;让·波德里亚摄影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3 郭点点;论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身体观[D];河南大学;2018年

4 张伯男;波德里亚:理论写作者[D];海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刘奕兵;波德里亚拟象理论在科幻小说中的探索[D];延边大学;2017年

6 王璇;波德里亚大众文化理论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赵新成;历史的终结[D];西南大学;2010年

8 张兴永;波德里亚早期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9 夏青;符号消费,设计与大众文化[D];汕头大学;2009年

10 吴婷;网络空间符号的狂欢[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91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591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1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