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茶馆》的概念隐喻翻译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0 23:18
【摘要】:话剧《茶馆》是中国剧作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由三幕话剧组成。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晚期搬上历史舞台。毫无疑问,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像是一只傲霜的腊梅,吐着幽香,历经住了时光的考验。半个世纪里获得国内外众多观众的喜爱,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价值。“认知转向”是20世纪隐喻研究的重大转折点,这完成于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他们对隐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概念隐喻”从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与传统的隐喻研究不同,概念隐喻理论摒弃将隐喻看成一种修辞现象;反之,将其视为一种认知模式。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为隐喻翻译研究注入了新鲜活力,也给文学翻译带来了新的感悟。隐喻翻译是文学翻译中重大难点之一,但就其重要性和出现频率来说,对其它的研究是文学翻译研究的关键一环。但是,国内外学者往往对就这一侧面的研究并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本文将《茶馆》中的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1)结构隐喻,主要包括关于人、水和其他概念结构隐喻;(2)方位隐喻,主要指以“上”(shàng)和“下”(xià)二者构成的隐喻;(3)本体隐喻,主要指实体和实物隐喻、容器隐喻以及拟人化。文章首先就源语文本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归类和分析。其次,就隐喻翻译案例而言,我们提取文中最重要的隐喻结构式;描述和分析这些隐喻在翻译上的共性和个性;最后,针对以上分析,进一步探讨社会文化因素和语境是如何影响概念隐喻的功能上的变化,并指出两种翻译版本的得与失。《茶馆》作为一部经典的现代著品,与其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就其英文翻译而言,多涉及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但从认知角度分析文中概念隐喻的翻译及研究则较为罕见。文中概念隐喻十分丰富,本文以加拿大翻译家霍华和中国本土翻译家英若诚的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和比较这两位译者对《茶馆》中概念隐喻的翻译,从而为概念隐喻的翻译提供有益的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鑫;;论《茶馆》英译本的动态表演性原则[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谭业升,葛锦荣;隐喻翻译的认知限定条件——兼论翻译的认知空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年03期

4 王斌;概念整合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1年03期

5 吴自选;戏剧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比较《茶馆》的两个英译本[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年02期

6 谌华玉;OVER概念意义的隐喻化延伸扩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7 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年04期

8 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9 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3期

10 叶蜚声;;雷柯夫、菲尔摩教授谈美国语言学问题[J];国外语言学;198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柳溪;汉英“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靳宁;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在《诗经》隐喻翻译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9年

3 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22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622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6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