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英译本中的异化翻译实践
本文关键词:《倾城之恋》英译本中的异化翻译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劳伦斯·韦努蒂1995年发表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奠定了他在翻译研究文化学派当中的重要地位。书中所追溯的翻译史指出,在译入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时,西方主流社会习惯于采用“归化”的方法翻译出“流畅”的英语,并且倾向于将译者的身份隐藏起来,很少给予译者和翻译以关注。但是,2007年由《纽约书评》出版的《倾城之恋》译作Love in a Fallen City有不同寻常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译者参考了原作者张爱玲翻译《金锁记》的策略,尝试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文的语言与文化方面的特色;另一方面,与以往出版社故意使译者“隐形”的做法不同,纽约书评出版社将译者姓名印在书籍封面十分显眼的位置,此举引起了本文作者对《倾城之恋》英译本中异化策略以及译者受关注的程度的兴趣。因此,探寻以上两个表象背后反映的本质现象成为本文研究的缘起。本文以翻译研究文化学派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策略理论和译者“隐形”理论为基础,以个案分析为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译者实际翻译策略与其翻译意图是否吻合,二是在《倾城之恋》译作中,翻译及译者本身所受关注度的大小。本文一方面,通过收集译者所写书籍内容简介、译者个人采访、原文与译文相对比的译例,找出在个人采访与简介中作者自己介绍的翻译倾向,分析译例,将两项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得出,译者运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与译者倾向于异化的翻译意图相吻合。另一方面,由于译者姓名出现在书本封面、内容简介、版权以及译者简介等处,读者能发现本书为译本,译者一定程度上是“显形”;然后通过收集书籍内页及封底所印书评及GALE数据库、亚马逊及Goodreads网站列出的书评,并将所搜集书评信息进一步分类为媒体、专家和普通读者书评,结合数据分析得出,尽管译者在出版书籍中一定程度上“显形”,但翻译及译者本身获得的读者关注十分有限。
【关键词】:韦努蒂 异化策略 译者 《倾城之恋》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摘要5-6
- Abstract6-9
- Introduction9-11
-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11-21
- 1.1 Previous studies on foreignization11-16
- 1.1.1 Prevailing translation canons in history11-12
- 1.1.2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12-13
- 1.1.3 The invisible translator13-16
- 1.1.3.1 Authorship14-15
- 1.1.3.2 Little attention paid to the translator and translation15-16
- 1.2 Previous studies on Love in a Fallen City16-21
- 1.2.1 Previous studies at home16-19
- 1.2.2 Previous studies abroad19-21
- Chapter 2 Research Methodology21-24
- 2.1 Research questions21
- 2.2 Case study as research methodology21-22
- 2.3 Data collection22-24
- 2.3.1 Main translation strategy22
- 2.3.2 Reviews of Love in a Fallen City22-24
- Chapter 3 Case Study24-46
- 3.1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intention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24-33
- 3.1.1 The translator24
- 3.1.2 The translator's intention of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24-26
- 3.1.2.1 Intention revealed in "Introduction"25
- 3.1.2.2 Intention mentioned in the her interview25-26
- 3.1.3 Foreignizing strategy in Love in a Fallen City26-33
- 3.1.3.1 Translation of featured languages26-31
- 3.1.3.2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31-33
- 3.2 Attention to the translator and translation33-46
- 3.2.1 The visible translator34-36
- 3.2.1.1 The cover34-35
- 3.2.1.2 Copyright35
- 3.2.1.3 "Introduction"35-36
- 3.2.1.4 Last page introduction36
- 3.2.2 Reviews36-46
- 3.2.2.1 Reviews of the media38-39
- 3.2.2.2 Reviews of experts39-41
- 3.2.2.3 Reviews of ordinary readers41-46
- Conclusion46-48
- References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彦利;灰白色的团圆——试论《倾城之恋》的艺术特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杨兆华;;《倾城之恋》的结构和情节特点[J];新闻天地;2005年05期
3 胡彦华;杨青;;隐匿的悲凉——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性[J];船山学刊;2006年03期
4 王晶;;解读《倾城之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5 周爱华;;苍凉的胡琴:《倾城之恋》·《二段琴》[J];创作评谭;2008年02期
6 雷霖;;有意味的形式——《缓慢》与《倾城之恋》的时间叙事解读[J];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7 朱刘霞;;香港的悲喜剧——《倾城之恋》与《香港的情和爱》之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7期
8 白春香;;女性怨曲二重奏——对《倾城之恋》的另一种解读[J];社科纵横;2010年05期
9 刘耘;刘翊;;同一时代造就的不同恋情:《瑰宝》与《倾城之恋》比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7期
10 周萌萌;;《倾城之恋》人物心理特征分析[J];电影文学;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杰;;拆解“倾城”的神话——张爱玲《倾城之恋》创作意图辨[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文瑾;陈数黄觉献上《倾城之恋》[N];中国电影报;2009年
2 王菲宇;寻找消失的霓虹[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3 山东 于展绥;忏悔与矫情[N];社会科学报;2002年
4 周眉;和名家一起阅读[N];光明日报;2004年
5 ;中国非职业戏剧活动的绚烂曙光[N];中国文化报;2003年
6 陈冠中;随缘看戏大半生[N];东方早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一烨;《简·爱》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2 方婷;《倾城之恋》英译本中的异化翻译实践[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3 邵金玲;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小说《倾城之恋》中人物对话[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4 汪兰;《倾城之恋》英译本中译者的显形[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 梁朦;女性主义视角下《倾城之恋》与《飘》中女主人公的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马箐;女性主义视阈中《飘》与《倾城之恋》之比较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3年
7 杨科涯;感觉的真实与虚无[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倾城之恋》英译本中的异化翻译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62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