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汉学主义视角下葛浩文英译《米》中的文化无意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8 05:43
【摘要】:中国文学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西方汉学家作为译介中国文学的主力军,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同时,由于译本中存在大量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误译,其翻译也受到诸多学者的质疑。究其根本,相较于文本层面的误译现象研究,其背后的文化无意识本质更值得关注。汉学主义理论(Sinologism)是跨文化研究中的新理论,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在解决中西研究问题上的不足与缺憾。作为汉学主义理论的主要建构者,顾明栋认为汉学主义是汉学与知识生产的一种异化形式,它受控于一种隐而不现的文化无意识逻辑。文化无意识实际上是以西方为中心的意识形态、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合,它以各种形式影响着中国知识生产的方方面面,并导致中国知识的异化。本文以汉学主义理论中知识异化和文化无意识这两大核心概念为理论基础,以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英译苏童小说《米》中的文化无意识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定性的方法,首先分析葛浩文文化身份及其对英译《米》的影响,然后根据其译本中存在的对中国文化的误译,结合奈达对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分类,其误译背后的文化无意识可以归为五类,即生态无意识、物质无意识、社会无意识、宗教无意识和语言无意识。最后从汉学主义视角依次分析葛译本中误译所体现出的五类文化无意识是如何影响他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导致中国知识的异化。本研究发现,作为具有中国文化情结的汉学家,葛浩文对《米》的英译总体上体现出一种异化为主的倾向,译本大部分是忠实于原文的。与此同时,作为浸淫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美国人,葛浩文的文化无意识也导致其译本中存在许多对中国文化的误译。具体来看,葛浩文在翻译《米》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时,受其生态、物质、宗教、社会和语言无意识的影响,他有意采用意译翻译方法以及省略、转换等翻译技巧来淡化中国文化的异质性,这种归化翻译本质上体现出其内在的西方文化优越感。受文化无意识影响的翻译最终生产出异化的中国知识,阻碍中国文化以真实面貌在西方世界传播。葛浩文深厚的中国文学功底及专业的翻译素养,是值得称赞的。但同时,作为汉学家,葛浩文因其自身难以察觉的文化无意识而造成的对中国文化有意或无意的误译,也值得深思。本文研究葛浩文英译《米》中的文化无意识,指出其对传播他者文化的消极影响,以期辩证地看待西方汉学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贡献,促进中国知识客观公正地生产。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休;;欧洲汉学研究的新气象和新特点[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2 曾军;;尚未完成的“替代理论”:论中西研究中的“汉学主义”[J];中国比较文学;2019年02期

3 唐蕾;俞洪亮;;学术争鸣与中国学术话语的构建——对“汉学主义”研究现状的评析与思考[J];中国比较文学;2019年02期

4 徐志啸;;汉学及相关概念辨析[J];国际汉学;2017年04期

5 陈居渊;;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J];学术界;2018年04期

6 杨华波;;英国汉学的传统与译员之关系[J];书屋;2018年06期

7 李明滨;;走进俄罗斯汉学研究之门[J];国际汉学;2017年01期

8 杨一;;近二十年来新加坡汉学研究之现状及特色——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为例[J];国际汉学;2017年01期

9 陈军;;论《汉学主义》的独立价值及其新建范式[J];文学研究;2016年02期

10 夏业梅;;以之为镜 返照自身[J];出版人;201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杝jK歔;;韩国的汉学研究[A];韩国研究(第三辑)[C];1996年

2 葛夫平;;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及其影响[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3 熊月之;;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所[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4 葛夫平;;巴黎中国学院述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5 张晶萍;陈先初;;省籍意识与文化认同:叶德辉振兴湖湘汉学的努力[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6 徐文堪;;马礼逊及其汉语研究简论[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7 熊月之;;德国学术访问记[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8 汤淑敏;;秋白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海外瞿秋白研究鸟瞰[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九辑)[C];2015年

9 陈波;;对第四届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的观察[A];藏学学刊(第10辑)[C];2014年

10 吴攸;;“多元共生”文化理想下的中西思想对话——以弗朗索瓦·于连的汉学研究为例[A];“四个自信”:新起点、新思想、新作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年度)[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李伟丽;17—18世纪俄罗斯对中国的认识及汉学萌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2 慕朵生;莫把“汉学”当“国学”[N];中国青年报;2014年

3 胡梦霞;德国汉学研究的盛况恐怕难以再现[N];文汇报;2018年

4 叶飞;与“汉学工作者”分享中国智慧[N];中国文化报;2018年

5 记者 段丹洁 通讯员 王昌昀;“包容性”汉学研究受关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6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民族研究院 彭卫民 博士;把握新时代东亚汉学研究的主动权[N];社会科学报;2018年

7 柯艾;“汉学研究大系”专家学术咨询会在京召开[N];文艺报;2018年

8 本报记者 刘博超;看汉学如何推陈出新[N];光明日报;2016年

9 黄n<婷 台湾辅仁大学华裔学志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再思中西文化会遇的方法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叶飞;自称汉学学者的青年汉学家[N];中国文化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循;论十九世纪清代的汉宋之争[D];复旦大学;2007年

2 王元琪;清代道咸同时期的汉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3 赵欣;十八世纪英国汉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蔡乾;思想史语境中的17、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5 张冰妍;北美汉学家韩南文学活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6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7 谢海涛;加略利的外交与汉学研究生涯[D];复旦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书瑜;西里尔·白之的汉学研究历程及影响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2 张杨;汉学主义视角下葛浩文英译《米》中的文化无意识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年

3 张珞兰;18-19世纪欧洲汉学论著中汉语疑问表达手段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4 李莹莹;浅谈中国学者在汉学史中的角色[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年

5 徐嘉敏;《印中搜闻》汉学内容传播策略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年

6 田雨青;“俄罗斯汉学发展史”学术讲座模拟俄汉交传实践报告[D];黑龙江大学;2018年

7 张波;《道德经》四个西语译本的翻译策略比较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年

8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9 黄月玲;余国藩汉学研究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10 上官儒烨;对弗朗索瓦—于连的汉学研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31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631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4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