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伦理:柏格森“绵延”的二重奏
发布时间:2020-05-07 08:26
【摘要】:柏格森是20世纪生命直觉主义美学流派的集大成者,思想上同叔本华、尼采、狄尔泰等人的生命哲学一脉相承,“绵延观”是其哲学纵横拓展、一以贯之的独有路径。在他看来“绵延”才是真实的时间;是永恒不息的运动;是天地万物、宇宙人生衍息不灭的内在动力。“绵延观”构成了柏格森本体论哲学的核心要义,贯穿于他思想中的哲学、美学、宗教、伦理等数个领域。本文正是在遵循柏格森思想核心脉络的基础之上,分别通过一条主线(绵延),三大论点(“本质论”、“审美论”、“伦理论”)和两点省思来阐述柏格森的“绵延观”所蕴藏的艺术表现力及其伦理内涵,以及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意义。本论文拟以如下几个部分逐一展开:首先,绪论部分介绍本选题的研究意义以及柏格森哲学研究的国内外现状。“本质论”部分梳理了自古希腊以来的时间观念的发展流变,阐述了柏格森“绵延观”生成的历史语境和内在动因。柏格森的“绵延观”直接面对和反驳的是现代机械时间观,这种时间观往往以纯粹的理性思维和方法来处理生命的现象和问题,它既无法认清生命的本质,也无法恰当地认识生命体验时间和物理现实的根本区别。“绵延”作为一种真实时间的提出,是对古代天体时间观、中世纪神学时间观和现代机械时间观的一种清理和矫正。“审美论”部分是对柏格森“绵延观”审美维度的直观理解,该部分分别以雕塑、文学、音乐三种艺术类型为例,来渐次阐释时间在不同的质料和形式中的过渡和表现。认为如雕塑这样的空间艺术也能够突破自身形式和质料的藩篱,实现其时间维度的开拓和创新,而它所依托的时间正是柏格森所提出的“绵延”;文学作为语言和符号的艺术,它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表现时间:其一是显性时间,即作为文学主题的生命体验;其二是隐性时间,即以符号为介质的情感与意识的自然流动;音乐作为一种纯粹的心灵的艺术,从形式上讲,它是物体振动在时间王国的旅行,它弃绝一切感性的空间材料,将空间的观念性转换为时间的观念性——声音;从本质上讲,音乐主要通过节奏和音律来表达人类的生命体验。“伦理论”部分是对“绵延观”伦理维度的内部省思。指出柏格森的“绵延”在形而上层面构筑了世界和人类生命的本体;在形而下层面表现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真实关切:首先,人想要寻获真正的自由,必然要从真正的时间(“绵延”)和“深层自我”出发;其次,回到“深层自我”是解决黑格尔“主仆矛盾”的可靠药方;再次,“生命冲动”作为“绵延”的形式转换,它是人类社会和自然万物创造、进化的动力源泉,它最终会打破封闭社会下的封闭道德,释放个体所背负的社会道德义务和压力,回归每一位个体心灵深处的抱负和意愿,指引人类走向开放社会与开放道德的世界乌托邦。省思部分旨在探讨“绵延本质论”基础之上建筑起来的审美与伦理两大支线的内在关联。指出“绵延”作为“审美论”与“伦理论”两大维度的边界结点,是“绵延”的意向性特征缝合了审美论与伦理论之间的隔膜,使二者不至于割裂和分离;其次,“绵延”作为审美论与伦理论两大维度的理论基点,这可以看作是“绵延”在审美与伦理两大维度的视域拓展,更是柏格森哲学留给我们的知识遗产和思想启示。最后,结语部分立足于柏格森的本体论哲学,抛开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各自偏见,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客观地审度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价值。他的“绵延”具有超越于本体论之外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审美层面还是伦理层面的阐述和思考,都属于对柏格森关于生命本质和现象世界的智慧探索和经验发现的再阐释,他的思想无疑具有超越世纪、永不凋零的意义和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01
本文编号:2652701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朱煜;;自由的遐想——以斯宾诺莎《伦理学》为中心的探讨[J];学术探索;2012年01期
2 焦国成;;论伦理——伦理概念与伦理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辨正[J];理论界;2009年12期
4 倪梁康;;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J];学术月刊;2006年06期
5 胡化凯,张道武;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念研究[J];物理;2002年02期
6 赵奎英;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空间化及其对艺术的影响[J];文史哲;2000年04期
7 罗艺峰;音乐的时间哲学[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8 王朝闻;雕塑的时间性[J];文艺研究;1989年04期
,本文编号:2652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652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