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
发布时间:2020-05-08 02:29
【摘要】:本文立足于前人成果给予的启示,对隐含作者概念进行了多维探究。综述了隐含作者概念研究的中外文献;追寻了隐含作者概念提出的理论渊源及巴赫金理论对布斯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探索了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视野下的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的互动效应;运用第三空间理论思维方法对隐含作者概念进行了全新维度的阐释。 笔者认为,布斯当初在《小说修辞学》中只是将隐含作者作为小说修辞术语提出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理论的不断涌现,隐含作者概念自身在不断获得理论构建的同时,也不断显现着新思维和方法论上的启迪价值和理论意义。一方面,隐含作者概念的提出丰富了小说修辞理论,拓展了小说修辞理论的阐释空间;另一方面,“他者化——第三化”的隐含作者呈现出潜隐的文学第三空间的理论价值和认识价值。在“三元辩证法”理论的关照下,隐含作者获得了“阿莱夫”式的无尽的理论阐释和文本实践的空间。 对于隐含作者来说,“阿莱夫”不是别的,而是实际的文本的审美空间。因此,本文最后一章从隐含作者的历史之维、隐含作者的社会之维、隐含作者的文化之维三个方面展示了隐含作者的时空维度的审美效应。 总之,本文在对布斯“隐含作者”概念的多维阐释中,从整体上呈现出两个理论突破点:一是将布斯“隐含作者”概念与巴赫金“人身上的人”的概念进行比较;二是对“隐含作者”“他者化——第三化”的阐释。这两个理论突破点是本文的创新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4
本文编号:2653961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宗良;;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聊斋志异·娇娜》篇创作心态探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申丹;隐含作者、叙事结构与潜藏文本——解读肖邦《黛西蕾的婴孩》的深层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申丹;;何为“隐含作者”?[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迟子建;周景雷;;文学的第三地[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4期
5 赵一凡;;巴赫金:语言与思想的对话[J];读书;1990年04期
6 张变革;;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超越的视角及繁复的文本世界[J];俄罗斯文艺;2011年01期
7 申丹;;关于西方叙事理论新进展的思考——评国际上首部《叙事理论指南》[J];外国文学;2006年01期
8 王玉莲;论《呼啸山庄》叙述主体间的分化[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尚必武;胡全生;;西方叙事学界的“隐含作者”之争述评——兼纪念韦恩·布思去世两周年[J];山东外语教学;2007年05期
10 申丹;究竟是否需要“隐含作者”?——叙事学界的分歧与网上的对话[J];国外文学;2000年03期
,本文编号:26539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653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