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从马克思主义者到业余“传教士”:伊格尔顿的多重身份

发布时间:2020-05-23 03:20
【摘要】:毋庸置疑,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世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之一。同时,这也使人们对他的身份认知固定在了一个单一刻板的平面形象上。本文主要关注的是:伊格尔顿在不同阶段的思想理论变化反映了其身份的多次转变,使其身份充满了多元性、复杂性和丰富性。在伊格尔顿最早以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的身份被人熟知时,他就是一个左翼天主教团体的核心成员,宗教的影响一直暗暗贯穿着伊格尔顿的理论生涯——他探讨了无神论思想的发展谱系,反思了无神论者在全球资本主义背景下对“理性”的盲目乐观。1990年以来,有着部分爱尔兰血统的伊格尔顿不仅致力于爱尔兰文化研究,还在爱尔兰-英国的文化差异中写作小说和戏剧。生活在“有着第三世界记忆的第一世界国家”的经历使得伊格尔顿拥有了崭新的视角去重新思考世界性的问题。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理论一直持怀疑态度。因为他认为诸如真理、阶级这些概念在后现代主义中都被当作“宏大叙事”而抛弃了,于是在《理论之后》中,伊格尔顿试图建立新时代的新思维,强调理论家应该勇敢承担起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并积极介入重要的现实政治问题。贯穿本文的线索是由学者威利·马莱提出的“伊格尔顿主义”这一概念,作为修辞策略和阅读策略的“伊格尔顿主义”体现在伊格尔顿的所有身份实践与理论书写之中。伊格尔顿在不同身份之间的过渡和转变,也深深影响了他对理论和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同时使他能够借鉴多种话语资源来阐释哲学和伦理学意义上的人类存在。本文试图更全面地探究伊格尔顿著作背后的种种思想渊源,旨在更加客观地呈现和梳理其“马克思主义文论家”背后更多元化的文化背景。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伟;;繁论简说两相宜——读伊格尔顿《文学阅读指南》[J];学术评论;2018年02期

2 赵光慧;;坚守社会职责的特里·伊格尔顿的批评理论风格[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3 陈怀凯;谷秀春;;现实矛盾的想象性解决——从《文学的发生》看伊格尔顿的文学共相观[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4 王健;;通向暴力的“语言乌托邦”——论伊格尔顿关于“恶”的话题[J];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02期

5 王伟;;话语实践与政治批评——伊格尔顿文学观误读辨析[J];学术评论;2017年02期

6 乔国强;;“公共领域”与“革命批评”话语——论伊格尔顿《批评的功能》中的政治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7 李开;王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之反思——以特里·伊格尔顿在中国为例[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8 崔剑峰;;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9 程巍;;马克思的幽灵——评特里·伊格尔顿新著《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J];外国文学动态;2011年06期

10 王健;;语言、寓言与修辞——论伊格尔顿文学批评中的政治内涵[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薛稷;;特里·伊格尔顿批判理论思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范永康;;超越后现代文化政治——伊格尔顿“政治批评”的后期走向及其启示[A];东方丛刊(2010年第2辑 总第七十二辑)[C];2010年

3 李凤琴;;从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探寻其文学价值观[A];荆楚学术2018年3月(总第十七期)[C];2018年

4 柴焰;;“后理论时代”:命名误用与歧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5 乔瑞金;;试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概念的深度理解[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特里·伊格尔顿;袁新;;甜蜜的暴力:悲剧的理念[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7 傅星寰;;政治中人的“异化”——珂塞沃伊形象解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路程;重建“文学”意义的未竟之业[N];文艺报;2019年

2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庞跃辉;伊格尔顿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印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3 张定浩;机杼与指南[N];文艺报;2016年

4 赵国新;伊格尔顿学行漫录[N];中华读书报;2016年

5 编译 黎文;伊格尔顿谈“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N];文汇报;2012年

6 庄宇琪;特里·伊格尔顿:在交锋中发展的文艺理论[N];文艺报;2015年

7 编译 黎文;特里·伊格尔顿谈文学[N];文汇报;2013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外国文学评论》主编 盛宁;是起点还是终点[N];社会科学报;2005年

9 丛子钰;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一种文学哲学的准备工作[N];文艺报;2018年

10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期望及其发展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2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3 赵光慧;超越文化政治:走向宗教伦理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春敏;文学·文化·意识形态[D];北京大学;2012年

5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6 李映冰;审美意识形态的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7 陶蕾;伊格尔顿的身体话语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8 刘坛茹;异化与抵抗:西方马克思主义身体话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肖寒;革命的政治批评[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蒋继华;论生产性批评[D];扬州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景婵娟;特里·伊格尔顿的形式观研究[D];河北大学;2019年

2 吕哲;论特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点[D];内蒙古大学;2019年

3 庞迪;从马克思主义者到业余“传教士”:伊格尔顿的多重身份[D];内蒙古大学;2019年

4 唐诗佳;后理论时期伊格尔顿文艺思想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年

5 胡银萍;论伊格尔顿的“文学事件”观[D];湘潭大学;2018年

6 王婷;伊格尔顿文学文本理论探析[D];安徽大学;2018年

7 段晓斐;伊格尔顿的悲剧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年

8 祖文;伊格尔顿文论面面观[D];安徽大学;2017年

9 李艳丽;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理论探析[D];聊城大学;2017年

10 卢双艳;论特里·伊格尔顿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湘潭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77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677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9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