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感官接受:论空间的存在与认知

发布时间:2020-06-23 01:01
【摘要】:有了物质,便有了位置、距离与运动,时间和空间也由此产生。从柏格森到海德格尔早期,时间被认为是反映人类本质的东西。空间的测定可以还原为时间的测定。随着科学、物理学、几何学,心理学、现象学等学识的不断完善,空间的概念不断的发生变革与演化,渐渐的从客观视角转向人的主体立场,把真实的人摆到了空间哲学的中心位置。场所属于人造空间范畴,有人才有场所,场所惟有通过人的实践、行为、活动才得以存在。人对场所内空间的实践活动的行为要求取决于这个场所的属性特征,场所的属性特征局限着人在场所空间中的活动。空间哲学中有关人的思考对于空间本体的转向提出了新的指引。唯物主义哲学以生物体视之,偏重于人的社会性、生产性,另一些哲学把意志当作人的本质,偏重于心理意识与心灵感受。空间不在只是充当物质世界的填充器,同时也是人类意念的家园。物质都是以某种形态显现在物理空间中。没有脱离空间的形态存在,空间是形态存在的必要场所。身体是人类体验空间获得感官反应的直接参与者,人的身体在空间中就像一把尺子,不仅起到身体部位知觉空间的作用,还为人的心灵感受空间接受信息。人的知觉是通过身体的眼睛、耳朵、鼻子、手、脚去听、看、嗅、触等方式接受身体所处空间中的信息,被知觉到的信息经过大脑,产生感官反应,进而产生情感变化,这个过程被我称之为感官接受。人在空间中发生了感官反馈后,感官是否接受了这个空间,空间是否被人的意识所知觉,空间被知觉后产生怎样的心灵感受,我想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其中存在着审美趣味的判断,空间的体验与趣味在某种关系上是有关联的。观众对于空间的感官体验的结果会影响其审美趣味的判断,文章便是以此为结论通过以下几个章节的论述,阐释空间与形态、空间与趣味等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可能性。文章主要从空间本身的空间性和空间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两个方面综合论述,被分为五个章节。在第一章节中,从空间本身探讨物质存在的空间秩序与空间属性和内在空间性,为下文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切入空间认知打下基础。在第二章节中,从物质的内与外,空间中的形态和形态中的空间角度挖掘人类对于空间的认知和自我的认知,为下文进一步理解身体与空间、知觉与空间埋下伏笔。第三章,以联想、体验、经验从视觉、触觉,听觉入手挖掘人的心灵特性,探索身体与空间、知觉与空间以及感官体验的情感内涵。第四章,论证空间与趣味的联系以及高级趣味之下的空间趣味共识。第五章分享本人在创作方面运用空间观念进行的艺术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05
【图文】:

外部空间形态,蜘蛛,内部空间,谈谈


图 1《蜘蛛细胞》①上面我们谈了艺术创作的外部空间形态,接下来我们谈谈艺术创作的内部空间形态即形态中的空间。所谓形态中的空间便是艺术创作本身的内部结构特征。比如房子里的空间、洞穴里的空间、抽屉里的空间、汽车内的空间等等。这些空间内的布置与展示被我叫做形态中的空间。 还是从艺术作品的角度同样以上面谈到的艺术家布尔乔亚的《蜘蛛细胞》作品为例进行阐释:椅子、香水瓶、书籍、火罐瓶、骨头、怀表与钢丝网圆柱体共同组成细胞密室,细胞密室的钢丝网象征着蜘蛛的网,作为内部空间的边线围构出内部空间,细胞内的椅子成为视觉中心,其他的物体环绕其周围,我们从内部空间之外的每个角度都可以透过钢丝网窥视到其内部构造的生活场景。密室内的各个物体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摆放,它们共同构造了细胞密室,它们共同占据密室里的部分空间。椅子的造型是细胞密室空间内的主要形态,以椅子为视觉中心点牵引其他物体形态的再现。布尔乔亚所构造的细胞密室的空间,是在蜘蛛外部形态之外

气象计,环境空间,空间,个人


《气象计划》①在我们以细节和理智理解空间之前,我们会感受到一个空间中的气氛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月燕;;坟[J];中国诗歌;2016年12期

2 文建平;;关于自然光与建筑空间的关系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年15期

3 曲妍竹;;十维空间的来访者[J];科学启蒙;2015年Z2期

4 王戈;;内在空间的诗意外化[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5 ;日本人的住宅小区[J];安家;2002年05期

6 郑士贵;日本预算中网络和空间的收入[J];管理科学文摘;1996年01期

7 杨新民;强光滑Banach空间的一个特征[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8 南朝勋;;Banach空间的非正方形系数[J];数学季刊;1989年01期

9 戴兴德;Schur空间的一个特征[J];科学通报;1984年05期

10 ;极度空间的光与影[J];山花;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鹏飞;李晶;;会所空间的趣味性营造[A];2015年8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2 李鹏飞;李晶;;会所空间的趣味性营造[A];2012年8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3 张一凡;;空间的多元与场所的隔离——以南京市鼓楼地区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设计)[C];2012年

4 陈志光;杨妥;;建筑空间的对比与统一协调[A];科技与企业——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年

5 朱晓珑;李特;;论建筑空间的发展[A];2014年10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6 朱晓珑;李特;;论建筑空间的发展[A];2012年10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刘静雅;;探索山地城市发展过程中街巷空间的演变[A];2017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C];2017年

8 黄楠;吴昊;;论建筑空间与人类情感[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9 胡纹;方晓灵;;传统建筑空间的相对性——以四川宁场为例[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10 高庆辉;;室内的再设计——旧建筑现存空间的修复与改造性再利用[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福利;微博自纠与网络空间的自治[N];中国青年报;2010年

2 于洋;筑牢网络空间的“防火墙”[N];解放军报;2018年

3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王玉龙;古城更新:从场所的改造到空间的生产[N];济南日报;2019年

4 韩义雷;传统孵化器不必匆忙套上众创空间的外衣[N];科技日报;2015年

5 本报记者 陶樱楠;从平面到百变 开启空间的无限可能[N];中国花卉报;2018年

6 约书亚·罗德里格斯 覃维桓 译;黄金仍具有上升空间的三个原因[N];中国黄金报;2016年

7 瑞丽;节省空间的多功能家具走俏[N];中国建设报;2006年

8 木子;众创空间的崛起之道[N];中国文化报;2016年

9 韩义雷;众创空间的倒闭没必要过度解读[N];科技日报;2016年

10 戎章榕;以改革之力拓展众创空间的空间[N];福建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董琳;宗教文化中空间的符号表征和实践[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2 夏燕;网络空间的法理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纯刚;筑与居:震后居住空间的建构[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4 廖芳辉;Besov和Triebel-Lizorkin空间的若干问题[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5 李昕阳;养老机构外部健康行为空间的循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6 周继振;解析Q_K空间的一些新特征[D];汕头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阿罹;众创空间的设计研究[D];深圳大学;2017年

2 张付涛;感官接受:论空间的存在与认知[D];鲁迅美术学院;2019年

3 陈晨;色调是展示空间的重要尺度[D];中国美术学院;2018年

4 张程;茶文化背景下论消极空间的诗性[D];湖南大学;2015年

5 胡晓蕾;高校校园驻留性空间的使用现状及设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9年

6 夏继阳;高校众创空间的典型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7 陈伟;Q_(log)空间的分析性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8年

8 刘洁;纪念性空间的景观生成艺术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9 姜戌杰;初探大学建筑灰空间的营造与更新[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智晓;高校校前空间的设计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26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26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f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