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长恨歌》英译本中前景化语言再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5 06:42
【摘要】:文学文体学,作为一门连结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学科,旨在探讨语言的选择如何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做出影响。其重要概念前景化,指的是文学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偏离常规的语言形式,以取得独特的美学效果。小说中前景化现象的翻译,是判断译作是否成功再现原作文体特征的关键。因此将前景化理论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有助于译者更加系统地、科学地认识原作,从而避免主观、直觉式的翻译和批评。前景化理论起源于俄国形式主义,由美籍华人学者叶子南提出引入翻译实践的研究。本文以英国文体学家利奇提出的聚合前景化和组合前景化理论为基础,以白睿文英译《长恨歌》为案例,从平行和偏离两方面对《长恨歌》进行了文体分析。本研究发现,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有三个显著的文体特征:对抽象化语言的偏向使用、叙述中夹杂大量说理和论述语言、语言具有高度文学性和诗意。为实现其对语言艺术的追求,她在《长恨歌》中运用了大量的重复、并置等平行现象,以及表现在语音、词汇、句法、语义、语篇等五个方面的语言偏离现象。本文试图解决两个问题:原文本中的前景化现象是如何呈现的,译者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在译文本中再现前景化语言的。经对比发现,译者白睿文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翻译技巧来再现原文的前景化现象。对于平行现象,译者通常采取直译或省略;对于词汇、语义和语篇这类偏离现象,则综合采取了补偿、动态仿译、改写等翻译技巧。通过对《长恨歌》中英两个文本的分析,本文探索了将前景化理论应用在小说翻译中的可行性。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福清;;白居易《长恨歌》“殷勤”一词解释之我见[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年02期

2 李进立;;《长恨歌》主题辨析[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张晓英;;论《繁花》和《长恨歌》中的上海怀旧书写[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4 冯文丽;;《长恨歌》主题的“叙事”与“传播”[J];汉字文化;2017年10期

5 杨航琴;;《长恨歌》传唱经久不衰成因考[J];名作欣赏;2017年32期

6 范燕;;风格理论视角下诗歌译者风格对比研究——以白居易《长恨歌》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7 李志萍;;《长恨歌》三主题之我见[J];语文建设;2014年33期

8 陆雯洁;;《长恨歌》中的典型女性形象所透视的生命困境[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年08期

9 迟琳玉;邹绍敏;;自我揣度与二次创作的路径——《长恨歌》文本与电影比较研究[J];明日风尚;2016年22期

10 陈洁;;以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再现复杂真实的历史现实——论白居易《长恨歌》的创作[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相录;;《长恨歌》三题[A];东方丛刊(2001年第1辑 总第三十五辑)[C];2001年

2 李玫;;文学与影视作品中的上海书写比较——以《长恨歌》为例[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邓娟;;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的悲剧命运[A];人文与科技[C];2016年

4 张艳;;《长恨歌》中的弄堂时空体及主人公的演变[A];第一届罗山人文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6年

5 刘亚萍;;谈《长恨歌》的教学[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6 黄小芳;;王安忆《长恨歌》的语言艺术[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7 曾军;;观看都市的方式[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民翔;;浓墨重彩歌圣爱——《圣爱歌》剧本创作絮语[A];中国演员(2010年第6期总第18期)[C];2010年

9 滑丽艳;;长恨歌(第二课时)教学案例[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案例展论文集[C];2013年

10 王云;;连理枝考论[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凯 本报记者 黄博;《长恨歌》:一幕舞剧暖热冰冷华清池[N];中国青年报;2008年

2 肖翘;《长恨歌》抖包袱了吗?[N];中国艺术报;2018年

3 沈杰群;唱出来的《长恨歌》好听到哭 经典从未失色[N];中国青年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吴桐;中国故事,让世界一起聆听和创作[N];解放日报;2017年

5 江岚;英韵歌长恨:《长恨歌》数种英译述评[N];中华读书报;2016年

6 晁瑞;《长恨歌》为何一票难求?[N];中国旅游报;2015年

7 记者 郭青 通讯员 刘骊平;《长恨歌》2013演出季辉煌落幕[N];陕西日报;2013年

8 高字民;从实景演出到景观戏剧[N];光明日报;2009年

9 新华社记者孙丽萍;“别后重逢”[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10 吴鹤沪;联和电影院线国庆市场分析[N];中国电影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姚榕华;《长恨歌》与唐代宫廷文化生活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毕磊菁;讲述心灵世界的故事[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燕;展现他者:从陌生化理论角度浅析王安忆《长恨歌》英译本[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2 钟景悦;《长恨歌》英译本中前景化语言再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3 王伟;王安忆的《长恨歌》的语篇衔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年

4 曾颖;《长恨歌》英译本中的王琦瑶形象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6年

5 徐

本文编号:27290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290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c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