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文化心理学观照下的鲁迅小说英译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9 05:46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杨宪益翻译鲁迅小说的特色,倘若单纯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来谈会有过于蹈矩之嫌。只有结合对译者的分析,将描写性的研究也融入进去,方可主客观兼顾,两全其美。本研究的理论视角是文化心理学,笔者认为一切行为皆由心理活动支配。翻译是一种语言心理活动,或基于语言媒介的心理活动,实质上就是一场文化心理活动。 具体来说,本文结合了文本的文化心理和译者的文化心理两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 一是研究文本的文化心理。文本创作是实践中作者的一种心理活动,创作心理是作者文化心理的体现。文本的文化心理反映了作者的文化心理。原作其实是一件文化作品,作者的文化心理和作品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作者的文化心理决定了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而作品又是作者文化心理的折射和反映。译者对文本的解读是对文字进行分析解码的过程,译者不能像普通读者只需体会文字带来的感受,沉浸在想象中;译者必须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一份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完成每个文字的解读。文本是作家的心迹记录,折射了作家的心理。因此翻译时,对文本文化心理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帮助译者正确解读原作,把握原作精神和意义,从而做好翻译工作。 二是译者的翻译心理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原文的思考、加工和再现就是一种文化心理活动。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主体,即译者的文化心理活动,是译者置于他生活的文化背景中来深度挖掘内心世界的意图、目的、观念及价值观等。译者的文化心理对于翻译作品的选择、翻译的方法和策略运用、翻译的目的都起到制约作用。因此一部上乘的译作是作者和译者共同完成的,译者借助原作实现自我精神追求,原作通过翻译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 本研究以分析鲁迅小说文本为主要手段,解析杨宪益的翻译特色时,始终把文本分析放在首位。同时,也说明了他个人的文化心理在翻译过程中起到的操控作用。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译本选择和译者介绍、理论基础、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介绍鲁迅小说英译状况和杨宪益翻译鲁迅小说研究状况综述,之后阐明本研究的创新点。第三章是作者和译者的文化心理探索,笔者尝试分析了鲁迅和杨宪益文化心理的形成因素,指出翻译是对原文作者的心迹跟踪,质量上乘的翻译首先就需要对作者的文化心理有正确的解读。既然是研究鲁迅小说译本,研究鲁迅的文化心理是首要问题。译者的文化心理更是直接影响到他的翻译决策和行为。我们分析影响他翻译行为的文化心理因素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上去把握:宏观上,他的翻译生涯与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环境和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他的翻译行为无法摆脱当时的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的影响,具有时代特征;微观上,他个人的家庭背景、婚姻状况、爱国精神、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都具有他的独特性。所有因素的综合形成了他独有的文化心理,并直接影响到他的翻译行为。 第四章是词汇翻译,首先从鲁迅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入手,探讨杨宪益针对小说典型词汇部分的翻译;再谈到极具特色的鲁迅小说人物名称和篇名的翻译;最后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对比杨宪益和其他两位译者的用词差别,对其独特词和空缺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需要注意的是语义诠释一定要符合原作的文化历史背景及作者的文化心理,语义的最终定夺必须在原文的文化心理框架中进行,不应望文生义,更不应“胡思乱想”。即便是意译也应有“意”的依据。大量详实的代表性例句对比分析表明,杨宪益在词汇层面的翻译上,受到了思维方式、时代环境、工作性质等各方面的影响,他在翻译时忠于原文,准确理解词义和感情色彩,追求简洁明了,传情达意,并尽量兼顾审美效果。他主要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方法,有时也会造词翻译,用词斟酌,规范得体,力求在读者面前还原一个真实的原文。 第五章是修辞翻译,鲁迅在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几乎用尽所有传统的修辞手法。杨宪益在翻译鲁迅小说修辞时,费尽心思、竭尽全力,以求“情欲信,辞欲巧”。本章从词汇、句法和语意三个方面对鲁迅小说中所用的一些主要修辞手法的翻译加以探讨。总的来说,杨宪益在处理词汇层面的修辞时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就采用意译以追求语义的对应,最大程度上保留和原文形式上的对等的同时,也追求语气和情感的一致。比起其他两位译者,杨宪益用词更为谨慎、简练,追求形与义的对等。留有遗憾的是,有些不加注释的翻译无法把作者创作原文时想要表达的内涵体现出来,没有再现作者的创作心理,同样也没有照顾到译文读者希冀通过译文走入作者创作心理世界的阅读心理。在翻译句法层面的修辞方法时,杨宪益注重句式结构的安排,轮廓鲜明,译文形式多样,简洁紧凑,读起来余音绕梁。在具体内容的再现和选词上面,他的翻译灵活度比较小,紧扣原文,即便采用意译,他的译文也是三人中最为贴近源语的。他对翻译工作一丝不苟、绝不含糊,态度认真。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不浮于表面,译文总是力求再现深层次内涵。在翻译语意层面的修辞手法时,杨宪益仍旧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他用语讲究,凸显重要性时,会选用比较书面体的词语和表达。相对莱尔口语色彩浓的用语,他用词形象,简炼得体,力图保留中国的文化意象和表达形式,对于源语文化的重视大于对读者阅读习惯的重视。 总体来说,杨宪益对待修辞时绝不马虎,他仔细解读修辞中的内涵信息,把握文本心理,即作者的创作心理。他的翻译思想、用语习惯、思维方式、文化审美等对译文都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第六章是描写翻译,小说中人物和环境的描写的翻译再现了作者的创作心理,译者在对其进行翻译时不免带上译者本身的翻译痕迹,也正是译者自己的翻译心理的体现。杨宪益在各类描写翻译上的特色就是其翻译心理的最好见证。本章从地点环境、杀人场景、人物外貌、人物语言和人物动作等五个方面就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杨宪益在处理描写翻译时的特色。 综上所述,从小说描写的角度上看,杨宪益的译文忠于原文,在结构、用词、语气上都能和原文保持一致,传情达意。在整个语篇的处理上表达流畅,前后呼应,融会贯通。在选词上精准传神,行文美丽。他对待翻译工作严谨认真,驾驭英语挥洒自如,功底深厚。 第七章是结论。通过词汇、修辞和描写三个层面的鲁迅小说译文比较,本研究归纳出杨宪益的翻译特色。接着从译者的翻译心理角度找出产生特色的原因,对比译者受到的时代影响、工作目的、译本选择、目标读者定位、翻译思想、思维方式等影响,阐明不同的翻译心理因素直接导致不同的翻译。最后说明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有苗;;“关照”不同于“观照”[J];汉语学习;2007年06期

2 星云法师;圆性法师;;《迷悟之间》四则[J];佛教文化;2007年06期

3 张英伟;生命宇宙的诗意探求──梦如诗歌简论[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庄丹华,毛燕敏;公文审美观照初探[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5 马河声;;大爱不言——解读宋艳刚[J];报刊荟萃;2010年08期

6 李放;《绿》是如何观照和再现自然美的[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7 张树天,杨树夏;艺术家与自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肖维青;;浅谈英语幽默的翻译[J];英语自学;2000年12期

9 赵伯飞,韦统义,闫星;浅析黑格尔美学艺术想象理论的合理内核[J];理论导刊;2002年07期

10 何雁;京派小说的感性阅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伟;;汉英表示颜色的词翻译比较[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闫宏秀;;从本质主义的视角观照科技进步[A];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鹏;;浅谈对培根论述文体的翻译的忠实性及原作风格的再现——评价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两个中文译本[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魏晓慧;;互文性翻译理论观照下的中国电影名称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建军;;意象思维、宇宙意识与颠峰体验——论唐代书画艺术精神[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梁素芹;曹杏;;韩礼德情景语境理论观照下的文学翻译——Oracles & Miracles及其中译本《“剩”贤奇迹》个案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7 袁进;;译诗与新诗[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8 杨丽达;;《大学英语》课文中的长句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宛小平;;梁启超与朱光潜的美学比较[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10 刁庆春;柯丹;陈德宇;向光;刘涛;黎斌;薛梅;向进;吕静;张洁;;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商报记者 夜雨;成君忆:这个世界需要观照、理解与幽默[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2 中国艺术研究院 林琳;以“美”观照家园[N];中国教育报;2011年

3 李智红;“观照人类灵魂的一面镜子”[N];中国旅游报;2000年

4 鲍贤伦;当代生产力意义对文化、自然遗产的观照[N];中国文物报;2002年

5 范垂功;文学的生存价值观照[N];辽宁日报;2002年

6 周雪梅;从哲学角度观照美学和诗学[N];中国文化报;2002年

7 彭定安;心灵观照下的沈阳精魂[N];辽宁日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毛帽;观照女性成长的每个阶段[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崔子恩(北京电影学院);在上,或在下[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10 李旭 书评人;观照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燕;文化心理学观照下的鲁迅小说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刘克强;《水浒传》四英译本翻译特征多维度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刘桂兰;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高黎平;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胡氏贞英;汉语非文学文本越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程绍华;中西现代作家创作的色彩观照与读者接受[D];吉林大学;2009年

7 吕黎;中国现代小说早期英译个案研究(1926-1952)[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李虹;《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姜怡;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计算的典籍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熊德米;基于语言对比的英汉现行法律语言互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久忆;《气候变化对碳金融演变的实际影响》翻译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曹醒;安徽省青阳县国际扶贫基金申报材料的翻译报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靳志东;小说《盗中盗》翻译心得[D];吉林大学;2012年

4 臧加香;语境空间视角下的表达与翻译[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白志如;《埃德温·德鲁德疑案》翻译报告[D];河南大学;2012年

6 高敖敦格日乐;西北民族大学蒙汉翻译方向研究生毕业论文综述(1997-2009)[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7 孙珍珍;关于“自我评估访问委员会”的翻译报告[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戴文静;审美现代性视角下的林语堂诗文翻译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9 彭小波;《红楼梦》翻译研究概观[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10 郝岳;试论角色语对会话翻译的影响[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7334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334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0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