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王安忆小说《长恨歌》英译叙事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6 08:28
【摘要】:《长恨歌》是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的小说代表作。这部小说以新中国成立40年来的历史事件为主线,讲述了上海女人王琦瑶载沉载浮的一生。“小人物,大历史”的创作格局成就了王安忆独特的语言风格:语言绵密缠绕,视角变化不一,引语模棱两可。《长恨歌》英译本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由美国汉学家白睿文和美籍华裔陈毓贤合译,2008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本论文在叙事学理论框架内,考察白睿文对《长恨歌》中特色化的人物视角转移和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的两可型引语采取的翻译策略,并分析其译者惯习对叙事翻译策略的影响。论文采用人工统计的方法,收集了《长恨歌》中英译本第一、三部分(白睿文译)的人物视角转移和两可型引语的实例。根据转移发生时的语言特征,将人物视角转移分为时空指示词、暗示人物距离的语言、情感词、情态词四类,发现针对这四种语言特征所表现的人物视角,白睿文一般采用保留人物视角的翻译策略,其比例约为72.7%。在翻译英文写作中罕见的两可型引语形式时,转化成常规引语方式即间接引语的占89%,转化为斜体式自由直接引语式的占11%。论文由此指出白睿文的基本叙事翻译策略:以原作叙事风格为依归,偏重译文的充分性,同时适当兼顾译文的可接受性。白睿文的职业惯习对其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其电影研究者的身份影响了他的翻译选题,即倾向于选择情节精彩、画面感十足的小说进行翻译,《长恨歌》即为一例;白睿文的学者身份及其养成的学者型译者的职业惯习,促使他在翻译时以原作为依归,注重译文的充分性,尽量保留原作复杂的叙事特征,同时寻求在忠于原作和可读性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白睿文的翻译手法灵活变通,丰富多样,有利于西方读者对《长恨歌》的阅读和接受。另一方面,英译本尽量保留了原作叙事的完整性和叙事特征,进入英语世界的《长恨歌》有望不再被视为政治批评的读物或社会学文献,从而彰显了这部小说的文学性。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晓莉;李娇娇;;基于语料库的《长恨歌》英译本中程度副词的强化研究[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2 罗忆南;;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叙事策略[J];语文建设;2015年23期

3 朱虹燕;;王安忆《长恨歌》英译本的优势和不足——兼论文化移植和信息补偿的重要性[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4 汪宝荣;;葛浩文英译《红高粱》生产过程社会学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12期

5 骆萍;;“场域—惯习”论下鲁迅的翻译实践活动[J];外国语文;2013年04期

6 吴峗;;陌生化和可读性的共场:《长恨歌》的英译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4期

7 武光军;;翻译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8 邢杰;;译者“思维习惯”——描述翻译学研究新视角[J];中国翻译;2007年05期

9 李玲;;以女性风情阉割女性主体性——对王安忆《长恨歌》叙事立场的反思[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党争胜;;结构分析翻译法初探——浅论英语长句的汉译[J];外语教学;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27434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434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9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