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挪用的意义延异
发布时间:2020-07-30 11:52
【摘要】:图像是在除语言及文字之外的关于表达的方式之一,图像是艺术创作的视觉载体,图像支撑着视觉艺术的发展,组成丰富多彩的美术史,无数基于图像的艺术作品被人们创作出来,从原始时期的洞穴壁画到古典时期的写实绘画,从现代主义的抽象绘画到当代艺术多元的艺术创作再到21世纪的虚拟图像,图像所寻觅的是艺术中主题内容及题材背后的深刻喻意,在离开言语表述情况下,图像意义是艺术作品最本质的自我表达,对作品中图像的解读亦是对图像意义的追寻。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在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转向,艺术转向更加倾向“视觉中心主义”,图像由此?再次走入大众视线,雅克德里达提出的“延异”理论也切中解构主义的核心,继而使得艺术转向平面化、碎片化的道路,也代表着意义的不断消解。在当代艺术中的图像挪用继承着后现代以来的挪用理论,很多的作品中的图像仍在挪用过去或当下的图像,用解构的手段将原有的图像进行打散并重新建构,将碎片化的图像进行重新的组合并重构作品语义,将原图像的意义进行消解的同时也催生其意义的不停延异,图像本身和图像的意义都得到了无限延展,对图像意义的追寻也切实影响到我们如何看待如今的图像世界,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延宕性也影响到当代艺术语境中如何认识和看待当代艺术作品并追寻意义。本文内容共分为四个章节,以图像挪用的意义延异为核心研究对象,对当代艺术语境下图像挪用现象进行分析,例证图像时代里挪用产生图像意义的延异;第一章从图像入手,以图像与语言的关系为基础讨论图像意义及意义传达;第二章阐述当代艺术中图像挪用的背景及挪用对图像意义的解构与重构;第三章以“延异”理论为路径,用当代艺术图像挪用案例例证图像意义延异;第四章讨论图像意义的延异对当代艺术语境中认识当代艺术作品和意义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05
【图文】:
也可视为形象化的描述。的意义,而意义的直观呈现在多数情况下是的区别与争论,建立在听觉层面上的语言表觉层面上的图像、符号表意更是刷新了人们而论证图像自身的表意功能。并盛极一时,在人类早期的活动中,对于生洞穴壁画、岩画或古老的象形文字,建立在加工和处理过后形成最初的图像或符号而被自然物象描绘和模仿的同时也不自觉的加入壁画《野牛·人》(图 1-1)中鸟人的形象,人的具象外形,显然是经过对人的外形及肢高度概括了人物形象的身体和肢体,而突出
图 1-2 埃及罗塞塔石碑上的文字 公元前 196 年 现存大英博物馆此可见,图像与文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表意功能上,文字通常,并通过语言展现出来,而图像与语言的争论也由来已久,“语言陈,而自然界中的事物只能由我们赋予意义,图像在语言和自然事物之地位”[3],被雅克·德里达[4]称为语音中心论的西方逻各斯主义主张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言语是讲话人思想、意图的外在呈现当居首位,是此时此刻之所思,是发出者“在场”状态下意图最直接声音的代替品,以视觉的感触读取讲话人的意图,以媒介的角色在意中转,在传统地表意观念里处于次要位置,是媒介的媒介。书面文字声音转化而来的。 而在 20 世纪 60 年代后,西方世界在文化、哲学生了较大转向,艺术转向更加倾向“视觉中心主义”,图像表意由此,德里达指出,“逻各斯中心主义”[5]是以希腊哲学为基础而发展出,是建立在以现实为依托的本体论和以口头语言为中心的语言学基础语言能更准确地表达观念,生发的意义也主要取决于语言;“但文本
图 2-1 《泉》 杜尚 1917 年 图 2-2 《泉》 安格尔 1856 年.3 图像挪用的渊源追溯图像挪用,虽然图像挪用的手法在 1960 年以后的艺术中被广泛应用术中被继续扩展,但挪用的手法在美术史上早已有之,由于人类的智力、思环境、接受事物及接受的文化教育都有较为相近,所以对于艺术创作的去创作范围并非很大,文明、艺术、绘画之间相互交流并彼此借鉴的情况多古典画家达芬奇、乔托对早期《最后的晚餐》一字排开构图图式的挪用、表杜尚、达利对达芬奇作品的挪用,尤其是在波普艺术中,艺术家对大师告的挪用、复制更是掀起一股热潮,挪用这一艺术创作的手段并非某人或而是贯穿艺术发展的始终,艺术不断发展、更新出新的面貌,但挪用手法来。1、《最后的晚餐》(图 2-3)的经典图式出自于天才巨匠达芬奇之手,虽
本文编号:2775499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05
【图文】:
也可视为形象化的描述。的意义,而意义的直观呈现在多数情况下是的区别与争论,建立在听觉层面上的语言表觉层面上的图像、符号表意更是刷新了人们而论证图像自身的表意功能。并盛极一时,在人类早期的活动中,对于生洞穴壁画、岩画或古老的象形文字,建立在加工和处理过后形成最初的图像或符号而被自然物象描绘和模仿的同时也不自觉的加入壁画《野牛·人》(图 1-1)中鸟人的形象,人的具象外形,显然是经过对人的外形及肢高度概括了人物形象的身体和肢体,而突出
图 1-2 埃及罗塞塔石碑上的文字 公元前 196 年 现存大英博物馆此可见,图像与文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表意功能上,文字通常,并通过语言展现出来,而图像与语言的争论也由来已久,“语言陈,而自然界中的事物只能由我们赋予意义,图像在语言和自然事物之地位”[3],被雅克·德里达[4]称为语音中心论的西方逻各斯主义主张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言语是讲话人思想、意图的外在呈现当居首位,是此时此刻之所思,是发出者“在场”状态下意图最直接声音的代替品,以视觉的感触读取讲话人的意图,以媒介的角色在意中转,在传统地表意观念里处于次要位置,是媒介的媒介。书面文字声音转化而来的。 而在 20 世纪 60 年代后,西方世界在文化、哲学生了较大转向,艺术转向更加倾向“视觉中心主义”,图像表意由此,德里达指出,“逻各斯中心主义”[5]是以希腊哲学为基础而发展出,是建立在以现实为依托的本体论和以口头语言为中心的语言学基础语言能更准确地表达观念,生发的意义也主要取决于语言;“但文本
图 2-1 《泉》 杜尚 1917 年 图 2-2 《泉》 安格尔 1856 年.3 图像挪用的渊源追溯图像挪用,虽然图像挪用的手法在 1960 年以后的艺术中被广泛应用术中被继续扩展,但挪用的手法在美术史上早已有之,由于人类的智力、思环境、接受事物及接受的文化教育都有较为相近,所以对于艺术创作的去创作范围并非很大,文明、艺术、绘画之间相互交流并彼此借鉴的情况多古典画家达芬奇、乔托对早期《最后的晚餐》一字排开构图图式的挪用、表杜尚、达利对达芬奇作品的挪用,尤其是在波普艺术中,艺术家对大师告的挪用、复制更是掀起一股热潮,挪用这一艺术创作的手段并非某人或而是贯穿艺术发展的始终,艺术不断发展、更新出新的面貌,但挪用手法来。1、《最后的晚餐》(图 2-3)的经典图式出自于天才巨匠达芬奇之手,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卫;;触景生情——关于岳敏君的“场景”系列作品[J];当代油画;2015年02期
2 范雨萌;;后现代主义中的“挪用”[J];东方艺术;2012年19期
3 易英;;照片与挪用[J];艺术评论;2009年03期
4 王泉,朱岩岩;解构主义[J];外国文学;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冯大庆;当代艺术的“指物性”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8年
2 李为学;德里达《延异》文疏解[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珍;经典图像《最后的晚餐》的挪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2 翟永宏;重构的图式[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754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75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