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中国古代以“圆”为美文艺理念探析

发布时间:2020-07-30 10:43
【摘要】:“圆”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是一个令谈艺者“闻之耳熟”且“言之口滑”的文艺美学概念,同样也是一项具有普适性的审美法则。因此,以“圆”为美的理念渗透了中国古代文艺运展的全过程。本文尝试立足于中国古典文艺的创作实践以及美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从文艺创作的“圆”之心理、文艺作品的“圆”之体现以及文艺接受的“圆”之互动三个层面入手,对古典文艺以“圆”为美理念的内涵进行阐释归纳,考察其在传统文艺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从而尝试初步构建起以“圆”为美理念的基本体系。论文分为三章,加上绪论和结语,总共五个部分。论文的第一章主要聚焦创作主体心理,探讨以“圆”为美理念对文艺创作思维的影响。本文分别从创作准备及构思阶段、思维运行阶段以及高潮体验阶段三方面切入,借由“虚静”、“游”以及“物我合一”的角度,阐明审美心胸之“圆明”,运思状态之“圆活”以及审美体验之“圆融”,以照见“圆”美崇尚在古代文艺家心灵层面上的投射,初步感知以“圆”为美理念的审美内蕴以及精神智慧。论文的第二章转为关注创作客体形貌,着重考察文艺作品中的“圆”美之体现,依次分析作品的理之“圆”、艺术结构之“圆”以及艺术语言之“圆”。在文理层面,“圆”美首先表现为文气因顺应天理而生气流贯,亦表现为文意因承载义理而显得周遍持重,并且文气、文意须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文”“道”并重的理性思想内核。在艺术结构层面,“圆”美蕴于静态圆形结构和动态圆形结构之中,即美在严谨均衡、脉络贯串,亦在借势得势后的波澜起伏、灵活万变,并于动静结合中产生强烈艺术张力。艺术语言层面,“圆”美寓于字音和字义之中。“圆”美表现为音色、咬字、音韵无一不“圆”,以及所用之字内含骨力、字间搭配虚实结合。也就是说,“圆”美渗透入了文艺作品从内到外、由筋骨到血肉的各个层面。论文的第三章从中国古代戏曲“大团圆”结局切入对艺术接受之圆形互动的研究。圆形互动之“圆”有双重涵义:一方面指古典戏曲因“观”“演”互动特性而产生的,以终为始、循环往复的创作传播模式;另一方面指观众期求圆满的审美趋向。因而戏曲“大团圆”结局即为圆形互动之典型产物,其成因以及功能中透视出了“圆”美的多重维度。其中,“大团圆”成因中的“圆”美,源于因果轮回观念影响下的循环往复、善恶有报;也受影响于中和立场下的含蓄蕴藉、不偏不倚;更表现为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或开阖尽变。而戏曲“大团圆”劝善改过、导人向善的道德教化功能以及疏愁解恨、悦心悦神的心理调节功能的实现,使得整出剧目的圆形互动得以完成,将戏曲的创造与接受连接成一个闭合的圆圈。通过对中国古代以“圆”为美理念的深入探析,可发现古人对文艺“圆”美的追求,已经落实到了运思心理、理路意旨、音声字句、审美接受等各个方面,透示出了一种圆融饱满的中华文化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萱;;浅析山林派之琴之宗旨与道教虚静之思想的关联[J];北方音乐;2017年05期

2 肖坤;;苏轼文艺思想中的“虚静”[J];文教资料;2011年25期

3 李铭泰;;《文心雕龙》“虚静”探微[J];丝绸之路;2016年24期

4 胡立新;;老子的虚静认知论释解[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6年02期

5 胥佳欣;;刘勰“虚静说”探源[J];牡丹;2017年15期

6 若tD;;独舞[J];当代油画;2017年06期

7 郭继民;;虚静探奥[J];中国道教;2010年01期

8 罗元;夏传仕;;对“虚静”的再解读[J];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01期

9 羊草;;论中国山水画的“虚静”说——道家“虚静”理论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渗透[J];美术向导;2009年04期

10 贺云;;浅论《文心雕龙·神思》的“虚静说”[J];知识经济;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良志;;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虚静”说[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五辑)[C];1991年

2 吴福相;;刘勰“虚静”说新探[A];文心雕龙研究第九辑[C];2009年

3 李平;;虚静·养气·神思——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现代阐释[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李平;;虚静·养气·神思——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三题[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辑)[C];2002年

5 王建疆;;中国美学中的自调节审美理论[A];东方丛刊(1993年第2,3辑 总第六辑)[C];1993年

6 李建中;;文心“动静”论[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八辑)[C];1997年

7 韩可胜;;虚静:一个本体性的美学范畴[A];东方丛刊(1992年第2辑 总第二辑)[C];1992年

8 魏宏灿;;虚静:晋宋山水文学勃兴的内驱力[A];东方丛刊(1998年第2辑 总第二十四辑)[C];1998年

9 莫楠;;《淮南子》的危机思想及其现代启示[A];“中华传统美德的承扬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10 张文勋;;老庄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八辑)[C];198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生;虚静以养神[N];四川政协报;2007年

2 曾祥彪;书法的虚静韵味[N];中国艺术报;2013年

3 刘海梅;虚静的学术人格[N];文艺报;2003年

4 田树苌;虚静澄明 浑朴高右[N];山西日报;2016年

5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员 裔萼;虚静之心 澄明之境[N];美术报;2007年

6 毛德西;持脉有道 虚静为保[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7 黄鸿琼;晋人书法的“虚静”美学精神及其当代意义[N];文艺报;2004年

8 中国美协理事 四川省美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四川美术馆馆长 梁时民;虚静天然 清峻有致[N];中国艺术报;2014年

9 郑胜利;浅论钧瓷生产的虚静[N];新农村商报;2014年

10 钟海波;宁静才是幸福[N];榆林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尀余;灻老道家的心

本文编号:2775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75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8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