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文章学视野下的林纾翻译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0 07:37
【摘要】:文章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诗学理论,事实上也是中国传统译论之枢机。我国翻译史上的数次翻译讨论高潮,基本上均以“文章作法”为核心。这一文章学翻译传统在晚清发展到了巅峰:理论上,严复提出的“文章正轨”之说成为其最后的总结性陈述;而实践最成功、理论体现最完整的则是“林译”——林纾及其合作者独具特色的文言译著,值得专题研究。 本文认为林译的灵魂在于以文章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机整合“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以下称“三译”),重识度、讲义法、有词采,译著独得一境。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从文章学入手还林译之本真,构建林纾“三译合一”的文章学翻译体系并确立其译学地位,深化中国古典译学研究、近代翻译史研究和翻译批评研究。所运用的理论主要包括文章学理论、中国古典译学思想、翻译类型学、翻译模因论、翻译伦理等。 本文观点创新,认为“林译”同时包括“语际翻译”“语内翻译”和“符际翻译”。研究依据雅克布逊划分的三种翻译类型,第一次把林纾与其合作者的翻译过程分析为“语际翻译”和“语内翻译”两部分:首次澄清林纾的合作者之“口译”实际上是“视译”;首次指出林纾的“笔述”在翻译类型上属于“语内翻译”;同时研究通过文本细读首次发现了林纾在语内翻译过程中有参考原著插图的现象,进而揭示了“林译”中的“符际翻译”现象。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经过全面梳理林纾众多的翻译散论,与林纾本人的文章学理论相对照,系统地总结了林纾的“文章学翻译学”理论体系,并提炼出一套有效的术语。 研究分为七章。第一章“对林译的再认识”结合翻译模因论探讨林译的译学本真、林译的时代译学背景和林译的文章学体系,目的在于确立本研究采用的理论视角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主体部分包括从翻译类型学对林译“三译合一”之本质的重新认识、文章学翻译的内涵和方法、晚清以严译和林译为代表的文章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林译的文章学特色。核心在于发明识度、义法、词采在林纾的文章学翻译理论体系当中的内涵和功能及其对严复“文章正轨”之说的继承和发展。本章对林纾文章学翻译的总结和理论化有助于提升中国古典译学思想的理论性,同时为沟通中西译学理论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术语和比较合理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林译研究纵横谈”以文章学翻译思想为线索,综述中外有关林译研究的文献。重点揭示文章学翻译思想从晚清的鼎盛时期逐渐被西方译学理论取代的过程,及这一译学发展背景下林译研究的成果和不足。进而论证本文设定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缘由及必要性,有助于反思五四以来我国的译学建设,依托林译研究延续文章学翻译理论体系的译学地位。 第三章“林译之识度”结合西方翻译伦理研究的成果和观点,重点阐述“识度”作为文章学翻译立意造境之根本保证的两方面,即守正和立言,并通过文本细读阐释其具体内涵。文章首先依据林纾和魏易的译论阐述“守正”的具体表现,肯定林、魏的翻译伦理,并提出林译独有的翻译热情。在此基础上分析林译籍译著“立言”的文章学翻译方法,及其瀹启民智的翻译策略。林纾的“识度论”对译者才学以及热情的关注足资为西方译学偏重理性分析之补充。 第四章“林译之义法”以林纾的文章学文法理论、描写翻译学的研究方法为分析工具,一方面通过文本细读再现林纾依据语篇翻译程式对魏易的视译产品的结构性加工,并以林译比照魏易的独立译著,发掘林译文本中合作者的痕迹。阐明林译对文法规范的自觉接受以及合作者对译本语篇、语句层面的贡献,展示语际翻译和语内翻译在文章学翻译体系中的协作方式。另一方面,文章以林译迭更司的配图小说为据,揭示林译参考插图的现象,并例证林译运用符际翻译的主要方式。以上完成“三译合一”及其在文章学翻译体系中运作方式的论证。林译在“语内翻译”和“符际翻译”两方面打开了翻译类型学在全球译学中的困境,值得另题专门研究。 第五章“林译之词采”使用文章学风格规范理论剖析林译标志性风格主要的三方面来源。首先通过整理林译使用的史传文学、古典散文笔法,实例探究“师古”这一文章学翻译规定的风格规范在林译中的系统体现。继而通过对比林译与林纾的古文创作,阐明林译沿袭林纾本人文章风格的具体方式,并证之原文说明林译风格应用之恰当。本章最后通过考察魏易以其西学功力和翻译技术为林译带来的风格特征,论证文章学翻译兼收并蓄的风格生成方式。“师法”提供了建立相对独立的译学风格理论的思考方向,值得专业译者借鉴。 第六章“余论:译道精深是文章”以林纾的文章学创作论为纲,进一步揭示文章之学对于建设现代译学的理论启示。研究结合实例阐述“文章学翻译学”对翻译的写作任务的指导原理,重点论述了文章学翻译的翻译过程,并指出林纾文章学理论中的“理”“气”“神味”三个概念的翻译学价值。 第七章回顾了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认为林译的成功之根本在于译者精湛的文章学翻译素养,从纯粹的文章之学反观林译可启迪当代译学建设、丰富世界译学理论体系。林纾的文论与译论相互发明,其论“理解”、“文气”、“神味”可据为当代进一步发展文章学翻译理论、丰富现代翻译诗学的重要思想资源。本文的后续研究主要任务是:“符际翻译”的材料有待继续搜集整理;文章学翻译的传统有待充分向前拓展;立足林纾“意境论”构建的文章学翻译体系需进一步丰富。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爱萍;略谈林纾现实主义小说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2 朱宏清;从《林纾的翻译》看钱钟书先生的翻译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林佩璇;林纾翻译研究新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吴慧坚;严林翻译的社会效应与文本和信息传递方式的选择[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10期

5 曹素璋;林纾的翻译小说与近代社会思潮[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祝朝伟;;翻译研究中的庞德/林纾现象[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陈逸;;从《林纾的翻译》看钱钟书的翻译主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祝朝伟;林纾与庞德翻译思想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张跃铭;《马可波罗游记》在中国的翻译与研究[J];江淮论坛;1981年03期

10 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J];历史研究;1995年05期



本文编号:2797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97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5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