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浅析女性艺术家关于日常表达的创作经验

发布时间:2020-08-20 20:24
【摘要】:日常生活给予了许多女性艺术家创作的灵感,生活体验的差异性使得她们的作品对此的阐释以及展现各有特色。而在她们创作的这许许多多的艺术作品中,一部分作品的生成不依赖于宏大的世界观,或许与时事话题距离较远,而仅仅是从平凡细微中生发出来。在这个男女趋同倾向被反复讨论的社会,相信这种传统认知下的男女艺术家作品中的一些性别气质相似的部分会得到更多关注,毕竟生物进化导致的性别的不同是根本源头所在。性别差异使得女性的表达倾向于容易感知情感与人际沟通,母性本能使得其对于日常生活的体悟更加深入,养育孩子的生命体验也使女性更加富有共情心与同理心。现阶段的社会环境对于女性艺术家的创作相对传统语境下则提供了更加良好且多元的生存空间。活跃在当下的女性艺术家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基于现阶段的两性语境下,女性的个体日常经验在人类诸多的个体经验中仍具有其独特性。细腻敏感柔软美丽等词汇在文学领域一直被用于描述女性角色,而女性视角下的艺术作品中对于这些词汇的视觉性表达则各有魅力,甚至并不是这些词汇可以简单概括的。对于艺术家自身而言,创作过程本身就是自我的循环,从创作者到作品再到创作者,完整的循环过程则是对于艺术家最好的升华。而在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中,这种循环的完整性表现的更为明显,其原因不仅仅是创作过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源于创作者自身的亲历,而非外部事件的投射生成。其中主要选取展开叙述的艺术家及作品主要包括林天苗的《缠的扩散》、安·汉密尔顿的《线程—事件》、闫平的《母与子3》(2012)以及弗里达·卡洛的《亨利·福特医院》从作品出发,探寻作品与创作者的关联。人的生存个体差异化导致了其精神世界的迥异,但是女性艺术家们对于其自身生活状态与日常的体验而进行创作的经历则是有着共同之处。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于女性艺术家与日常相关的四件创作作品为案例进行分析,论证日常生活与女性艺术家的紧密关联,并再通过这些创作延伸到作品与这些艺术家自身的内在联系。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04
【图文】:

浅析女性艺术家关于日常表达的创作经验


林天苗《缠的扩散》

浅析女性艺术家关于日常表达的创作经验


《缠的扩散》局部

浅析女性艺术家关于日常表达的创作经验


闫平《母与子3》YanPing’s"MotherandChild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拉克依·巴拉莱姆;牟蓝;;女性艺术家在战斗[J];新美术;2019年10期

2 黄美林;;当代女性艺术家创作之“我”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19年23期

3 王晓晴;李春艳;;浅析民国时期女性艺术家绘画情感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19年15期

4 黄重凤;;一个青年女性艺术家的肖像画——论门罗的艺术家小说《家传家具》[J];外国文学;2019年05期

5 李淑雯;;浅析中国女性艺术家在性别因素中的创作发展[J];西部皮革;2018年09期

6 林帆;;“海外华人女性艺术家邀请展”的三个维度[J];当代美术家;2015年01期

7 ;话题[J];当代美术家;2017年02期

8 向京;;“唯不安者得安宁”——向京访谈[J];当代美术家;2017年02期

9 ;多维景观——湖北女性艺术家作品展在武汉举办[J];美术教育研究;2018年18期

10 ;女性艺术家作品是座富矿吗?[J];公关世界;2016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琳达·诺克林;周渝;;“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三十年后——千禧年的女性艺术家,2006年[A];美术学研究(第7辑)[C];2018年

2 顾春花;;蜷缩于己:当代中国女性艺术的审美心理[A];江苏省美学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3 向在荣;;性别,妇女与艺术史[A];美术学研究(第6辑)[C];2018年

4 兰德尔·格里芬;王晓丹;;美国现代艺术先锋人物——乔治亚·欧姬芙[A];美术学研究(第4辑)[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许望;博物馆加码购藏 女性艺术家作品价值重塑[N];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

2 本报记者 许望;女性艺术家迎接“她时代”[N];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

3 本报记者 施晓琴;她者的目光[N];中国文化报;2017年

4 本报记者 许望;“抽象艺术是心灵的风景”[N];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

5 本报驻马耳他特约记者 姜佩璋 左晖;心灵交流,享文化交融之美[N];中国文化报;2017年

6 南方日报记者 郭珊 周豫;如何打好“女性”这张牌?[N];南方日报;2017年

7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钟玲;以年为界,用艺术记录精神历程的痕迹[N];中国妇女报;2017年

8 本报记者 万里燕;艺术本无“性”[N];贵州政协报;2017年

9 本报记者 李亦奕;吉莲·艾尔斯:抽象绘画“没那么简单”[N];中国文化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庄燕琳;单提“女性艺术家”是一种歧视[N];美术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明园;民国时期留欧女性艺术家西画创作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2 李昕晖;20世纪以来西方视觉艺术中的“身体”[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3 孙晓昕;文艺复兴时期自画像中艺术家的形象[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羿帆;浅析女性艺术家关于日常表达的创作经验[D];四川美术学院;2019年

2 张英;从“边缘”到“主体”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女性艺术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

3 朱晓敏;女性视角下“新”童话系列油画创作[D];云南师范大学;2019年

4 谢婧雨;现代绘画中的女性裸体自画像[D];中国美术学院;2019年

5 汪婉婷;中国女性艺术家绘画作品中男性形象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

6 林虹;自我与时代的联系方式[D];湖北美术学院;2019年

7 何碧玉;女性画家自画像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

8 马晶;身体与眼睛—对女性画家自我式艺术符号的再思考[D];山东建筑大学;2018年

9 欧阳丹冬;“男性凝视”的消解、女性意识的觉醒[D];四川美术学院;2018年

10 刘星逸;女性身体在艺术中的觉醒[D];中央美术学院;2018年



本文编号:27984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984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b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