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无本回译视角下《花鼓歌》的汉译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31 18:19
   本文主要研究无本回译在具体译文评价中的可行性。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回译的研究基本集中在把回译视为译文评价的一种手段或是把回译与教学相结合,却没有对回译的种类加以仔细区分。在现有的回译理论中,回译通常被视为两种不同语言间的转换,而对于两种语言涉及的语言及文化背景却并未有具体的区分。王宏印的无本回译是在研究林语堂的作品《京华烟云》中提出的。在此类作品中,作者的文化环境与其用以写作的语言是不一致的。林语堂作为国学大师自幼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同时也精通英文,有着极强的英文表达能力,在《京华烟云》这部作品中他实际上是用英文书写中国文化。对于此类作品的回译应与普通的回译加以区分,因为此类作品的回译是语言上的回归,而其文化环境依旧是本土的。无本回译可以定义为:针对使用外语描写本民族文化作品的回译,在此过程中无同一语言原本作为参考且回译只是语言上的返回而非文化上的返回。在此之后王宏印针对无本回译又提出了具体的回译评价标准,分为语言、文体以及文化三个层面。黎锦扬作为黎氏八骏之一,自幼受到中华文化熏陶,青年时期赴美求学,有着良好的中英文功底。其作品《花鼓歌》几经周折终得出版,出版之后亦取得巨大成功,但是国内对于此部作品的研究却极其有限,而且基本集中在文学研究领域,将其视作华人文学的一部分与其他类似文学作品相比较。国内缺乏针对此作品的全面研究,在翻译研究方面更是未有涉及。本文在无本回译的框架下,以《花鼓歌》的刘满贵、甘平两个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语言、文体、文化三个标准出发进行研究。文章在整体分析两个译本的前提下对比了三个层次上两个译本的差异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回译研究的现状,而后引出无本回译以及其适用范围。相关文献综述从作者作品和回译以及无本回译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叙述并阐释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在理论框架部分介绍了回译研究及无本回译研究的发展过程,而后介绍了无本回译对于译文的三个评价标准,并且介绍了无本回译下的三类不同作者。随后在无本回译的框架下从三个层面对两个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在语言层面上,从人名、引用以及文化负载词三个种类进行研究,从过度直译、重复、主语省略、主被动语态以及符号的使用对比分析了两个译本中的翻译腔。在文体层面上,针对原文中有具体参考的文体类型即中医的诊断及处方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比了两个译本的文体组织形式。在文化层面上,主要侧重于译本的整体文化氛围。研究发现,两个译本的风格不尽相同。在语言上,甘平译本在语言表达流畅度和还原度上要略胜一筹。在文体上两个译本之间的时间跨度略长且侧重点不同。刘满贵译本保留了英文原本的文体结构而甘平译本则附加了目录、章回、分卷引旨,使得文体形式更为丰富。在文化上,两个译本都比较好地保留了原文所要传达的文化氛围。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无本回译的三个译文评价标准之下对现有的两个《花鼓歌》中文译本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也进一步推动了《花鼓歌》在翻译层面的研究,弥补了之前的研究空白。同时在现有评价标准框架下对具体的评价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为今后此类性质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学位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兰;;黎锦扬《花鼓歌》论[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2 王宏印;;从“异语写作”到“无本回译”——关于创作与翻译的理论思考[J];上海翻译;2015年03期

3 王晨爽;;读者接受理论关照下的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以《喜福会》的无根回译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4 王宏印;江慧敏;;京华旧事,译坛烟云——Moment in Peking的异语创作与无根回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年02期

5 李平;冼景炬;;翻译中的回译——评《中国印度之智慧》的中译[J];译林;2009年04期

6 龚晓斌;;中国文化视野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取向[J];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02期

7 陈志杰;潘华凌;;回译——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交汇处[J];上海翻译;2008年03期

8 朱义华;;文化建构下的文学翻译研究反思[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刘满贵;;《花鼓歌》:美国华人移民文学的里程碑[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10 刘芳;;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回译问题——《喜福会》及其中译本个案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叶子;《纽约客》的“中国”[D];复旦大学;2012年

2 江慧敏;京华旧事,译坛烟云[D];南开大学;2012年

3 唐海东;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4 金学品;呈现与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向忆秋;想象美国:旅美华人文学的美国形象[D];山东大学;2009年

6 王正良;回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景媛;文学语用学视域下小说《花鼓歌》中的华裔人物正面形象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马亚敏;从互文性角度看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的无根回译[D];天津外国语大学;2014年

3 郭婷;顺应论视角下《雪花与秘密的扇子》的异语创作与无根回译研究[D];南华大学;2013年

4 单雅娇;《京华烟云》的文化回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央波;《京华烟云》两个中文译本文化还原的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091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8091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9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