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互文单位的翻译表征
发布时间:2020-09-28 07:25
互文性与翻译一样,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学问。说它年轻,是因为互文性作为同名学科术语(互文性理论)在上世纪60年代才正式进入学术视野;说它古老,是因为互文性作为一种现象早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关于自我发展逻各斯学说中初见端倪。互文性是文本七大基本特征(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互文性)之一,更是文学文本的凸显特征,体现的是此文本与前文本片段或整体的互文对话关系。互文性是文学文本分析、建构的主要方式和方法,是理解此文本的关键。从后现代的观点来看,互文性不仅可用来描述文学存在特点,也可用来确定现代人对世界、自身的感知。众所周知,翻译面临的直接对象即为各种文本,故而,互文性也是文学文本翻译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互文性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各个学科、领域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互文性,不断赋予互文性以新的内涵,很快使其变得庞杂而模糊。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想更好地解决翻译中互文性问题,必先廓清互文性实质。在本研究中,互文性被看做是一个文本中以一定可辨语言形式存在的单位(文本,句子,词组,词,词素,语音,字母……)映射出与其它文本或文本自身关系的特性。这种关系可以在文本的写作过程中根据作者的意图通过引用、用典、仿拟等一系列写作手法来建立,也可以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通过读者的识别、联想、研究者的实证研究和互文分析等各种互文阅读方法来建立。 为了方便研究,笔者引入了术语“互文单位”。互文单位是互文性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互文性、凝缩再现性、变异性、异质性、隐蔽性、时代性、民族性和独特性等几个特点,正是互文单位的这些特点使得互文性研究变得可能与可行。 首先,互文单位的隐蔽性和异质性为其识别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互文单位的民族性和互文性要求有更强大的理论做支撑,充分证实了翻译表征理论对互文单位研究的优越性。翻译表征理论源起于俄罗斯,在秋列涅夫(С.В. Тюленев)的专著《翻译理论》(Теория перевода)中得到深入研究和发展,该理论强调译文本对源文本本质属性的代替,而互文单位的民族性和互文性表明源文本不可能在译文本中完全再现,因此只能是选择性地再现。那么哪些信息必须传递?哪些信息可以淡化?如何来传递?翻译表征理论能够起到一定指导作用。依照此理论提出的互文单位翻译三原则(关联原则,简明原则和和谐原则)以及参考要素(互文单位前文本认知度、作用层面、存在形式和主要功能)为互文单位翻译表征提供了宏观指导和具体参照,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从文献综述情况来看,国内外探讨互文性翻译的研究逐年呈上升趋势。但从研究视角来看,互文单位识别问题无人问津,实践中互文单位传译通用原则和参考要素也鲜有人探讨,鉴于此笔者拟引入俄罗斯翻译表征理论来探讨下面几个问题:(1)在本研究中互文性相关术语廓清;(2)在文学作品中互文单位的识别问题;(3)建立互文单位翻译表征的宏观指导原则和微观参考要素;(4)以纳博科夫的英-俄自译文本Lolita及其汉译本为例来探讨互文单位翻译表征方法。基于以上观点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引言、主体、结语和参考文献,主体部分又分为四章。 引言部分探讨了论文研究的现实性和必要性,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源,研究的创新点以及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一章对互文性及其互文性翻译在西方、俄罗斯以及中国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述评,界定了本研究中互文性实质及其几对易混淆术语的理论实质:互文性/先例现象,互文性/语言信息单位,互文性/模因。 论文第二章分别探讨了互文单位生成机制、特点以及识别问题。主要以俄、苏经典和现代文学作品为语料探讨了互文单位识别标记:借鉴了巴尔胡达罗夫(Л.С.Бархударов)的层级理论,从语言、非语言,显性和隐性角度入手进行穷尽式分层分析。 论文第三章引入了俄罗斯表征理论并论述了表征理论在指导互文单位翻译方面的优越性,依此提出了互文单位翻译表征三原则及其参考要素。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互文单位信息损失、传译及其补偿,并以纳博科夫的英-俄自译小说Lolita为例进行探讨,以此来检验互文单位翻译表征原则和参考要素的可行性。互文单位信息损失主要是由语言体系、互文百科差异及其作者意图引起的。归化和异化是处理互文单位的有效策略。归化策略体现在替换法、创译法、意译法、描写性译法、减译法和增译法上。异化策略中最常用的翻译方法为直译注释法、直译法、仿译法、音译法和音译注释法。其中归化策略中的改写,异化策略中的注释是对互文单位信息损失补偿的基本策略。 结语部分对通篇论文进行总结,并对本研究的学术前景进行展望。随着后现代文学的诞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作者在作品中采用互文手法,这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式样,但也给后现代文学作品的翻译设置了障碍。如何识别和传译后现代文本中的互文单位是每一位译者所关心的问题。笔者拟探讨通用翻译原则和参考要素,以期为后现代文本译者提供一个依据。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笔者亦互文中、外众多研究者关于互文性翻译的成果,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并融入自身观点之中,遂出此文。亦期待此文能加入到广阔的互文性翻译研究之列,为其添砖加瓦。
【学位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I046;H35
【文章目录】:
致谢
论文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引言
第1章 互文性理论概述
1.1 互文性实质
1.1.1 西方的互文性研究
1.1.2 俄罗斯的互文性研究
1.1.3 国内互文性研究
1.2 互文性翻译研究综述
1.2.1 互文性翻译研究在西方
1.2.2 互文性翻译研究在俄罗斯
1.2.3 互文性翻译研究在国内
1.3 本论文中涉及的互文性翻译研究术语界定
1.3.1 互文性与互文及其相关派生术语
1.3.2 互文性与先例现象
1.3.3 互文性与语言信息单位
1.3.4 互文性与模因
小结
第2章 互文单位产生的机制、特点及其识别
2.1 互文单位产生的机制及其特点
2.1.1 互文单位的定义
2.1.2 互文单位产生机制
2.1.3 互文单位的特点
2.2 互文单位的识别
2.2.1 显性互文单位识别
2.2.2 隐性互文单位识别
小结
第3章 翻译表征与互文性
3.1 翻译表征实质
3.2 翻译表征的优势
3.3 翻译表征理论与互文性的契合
3.4 互文单位翻译表征宏观指导原则
3.4.1 关联原则
3.4.2 简明原则
3.4.3 和谐原则
3.5 互文单位翻译表征微观参考要素
3.5.1 互文单位前文本的认知度
3.5.2 互文单位在此文本中作用层面
3.5.3 互文单位在此文本中的主要功能
3.5.4 互文形式、分类和手法
小结
第4章 互文单位信息损失、传译及其补偿
4.1 信息损失原因
4.1.1 语言体系
4.1.2 互文百科
4.1.3 作者有意设置互文障碍
4.2 互文单位信息传译方法
4.2.1 语义层互文单位
4.2.2 元符号层互文单位
4.2.3 元元符号层互文单位
4.3 互文单位信息补偿
4.3.1 翻译注释
4.3.2 改写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28505
【学位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I046;H35
【文章目录】:
致谢
论文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引言
第1章 互文性理论概述
1.1 互文性实质
1.1.1 西方的互文性研究
1.1.2 俄罗斯的互文性研究
1.1.3 国内互文性研究
1.2 互文性翻译研究综述
1.2.1 互文性翻译研究在西方
1.2.2 互文性翻译研究在俄罗斯
1.2.3 互文性翻译研究在国内
1.3 本论文中涉及的互文性翻译研究术语界定
1.3.1 互文性与互文及其相关派生术语
1.3.2 互文性与先例现象
1.3.3 互文性与语言信息单位
1.3.4 互文性与模因
小结
第2章 互文单位产生的机制、特点及其识别
2.1 互文单位产生的机制及其特点
2.1.1 互文单位的定义
2.1.2 互文单位产生机制
2.1.3 互文单位的特点
2.2 互文单位的识别
2.2.1 显性互文单位识别
2.2.2 隐性互文单位识别
小结
第3章 翻译表征与互文性
3.1 翻译表征实质
3.2 翻译表征的优势
3.3 翻译表征理论与互文性的契合
3.4 互文单位翻译表征宏观指导原则
3.4.1 关联原则
3.4.2 简明原则
3.4.3 和谐原则
3.5 互文单位翻译表征微观参考要素
3.5.1 互文单位前文本的认知度
3.5.2 互文单位在此文本中作用层面
3.5.3 互文单位在此文本中的主要功能
3.5.4 互文形式、分类和手法
小结
第4章 互文单位信息损失、传译及其补偿
4.1 信息损失原因
4.1.1 语言体系
4.1.2 互文百科
4.1.3 作者有意设置互文障碍
4.2 互文单位信息传译方法
4.2.1 语义层互文单位
4.2.2 元符号层互文单位
4.2.3 元元符号层互文单位
4.3 互文单位信息补偿
4.3.1 翻译注释
4.3.2 改写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秋凤;;自译视角下的变译研究——以纳博科夫的英-俄自译本Lolita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本文编号:2828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828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