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本雅明“辩证意象”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5 06:06
   作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本雅明面对资本主义营造的如梦如幻的社会图景,清醒地意识到了其中重重的危机。他想要唤醒仍沉睡在资本主义幻梦中的人们,“辩证意象”便是其用以唤醒大众的独特思维方式。“辩证意象”涉及本雅明思想中诸如认识论、历史时间观、文化批判与救赎等多方面的内容,也体现了其思想中两个至为重要的维度——宗教神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本文便以“辩证意象”思想为论域,从“辩证意象”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思想内涵以及最终指归四个方面入手,力图将本雅明的“辩证意象”思想完整地呈现出来。本文除绪论外一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论述本雅明“辩证意象”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辩证意象”思想的产生与本雅明所处时代的人文精神衰落有着密切的关联。20世纪初,当人们沉浸于资本主义用科技和金钱打造出来的梦幻世界时,本雅明却看到了物质文明掩盖下的精神危机。语言的堕落、经验的贫乏以及“灵晕”的消散都彰显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危机处境,而“辩证意象”思想便是在这一处境下产生的。第二部分重点论述“辩证意象”思想的理论来源。“辩证意象”思想并非凭空产生,它是本雅明在汲取了超现实主义思想及莱布尼茨的单子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星丛”理论及寓言思想发展而来的:首先,本雅明从超现实主义者对梦幻的迷恋及其特殊的创作方法中获得了启发,于现实生活中重组现象世界的物质要素;其次,他在汲取莱布尼茨的单子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星丛”理论,将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个体与总体联系起来,通过现象世界的拼贴与重置完成对理念的表征——这是“辩证意象”思想早期的认识论模式;最后,“辩证意象”思想与本雅明的“寓言”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寓言就是“辩证意象”思想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早期显现。第三部分重点论述“辩证意象”思想的内涵及其现代性批判维度。“辩证意象”思想与本雅明的碎片情结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辩证意象”思想也是其碎片情结的体现:通过搜集日常生活中被视为废墟的现象碎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本性。这些现象碎片的重置给人一种陌生化的体验,从而使人重新审视这一光怪陆离的社会。本雅明透过碎片化的“辩证意象”看到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虚假性,并力图对其进行指认与揭露。然而,这些现象碎片只有在忧郁者的眼中才能构成“辩证意象”的星丛,忧郁是“辩证意象”的情感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从“辩证意象”思想的运思方式、情感基础以及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三个方面来进行阐释。第四部分重点论述“辩证意象”思想的救赎维度。在神学思维的观照下,指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废墟性质并不是“辩证意象”的最终目的,在批判的基础上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救赎才是“辩证意象”思想的指归。在本雅明看来,资本主义所期许的美好未来是虚无缥缈的,救赎的希望就在“辩证意象”闪现的“当下”,人们从“辩证意象”闪现的瞬间获得世俗的启迪,从而以积极的姿态去反抗资本主义的虚假同一性,寻找失落的总体性,实现精神的解放,达到原初社会的和谐整一。这一部分主要从“辩证意象”体现的救赎的时间、方式及救赎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三个方面来进行阐释。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0-0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辩证意象”的现实文化契机
    第一节 语言的堕落
    第二节 经验的贫乏
    第三节“灵晕”的消散
    小结
第二章“辩证意象”的思想来源
    第一节 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一、对梦幻的迷恋
        二、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
    第二节“星丛”理论
        一、劝谕文的表达方法
        二、理念的“星丛”
        三、对单子论的借鉴
    第三节 寓言与“辩证意象”
        一、作为艺术形式的寓言与“辩证意象”
        二、寓言式批评与“辩证意象”
        三、寓言——文学领域的“辩证意象”
    小结
第三章“辩证意象”的多维透视
    第一节 破坏·碎片·停顿——“辩证意象”的运思机制
        一、破坏——“辩证意象”的前提
        二、现象碎片——“辩证意象”的构成
        三、停顿——“辩证意象”引发的效果
    第二节 忧郁的沉思——“辩证意象”的情感基础
        一、忧郁气质
        二、“辩证意象”的忧郁性
    第三节 辉煌中的灾难——“辩证意象”的批判维度
        一、对资本主义文明幻境的指认
        二、对历史“进步”观的批判
    小结
第四章“辩证意象”的指归
    第一节 立于“当下”——“辩证意象”所体现的救赎时间
    第二节 世俗的启迪——“辩证意象”对历史主体的唤醒
    第三节 精神还乡——“辩证意象”对原初社会的怀念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睢园竹;技术时代的艺术处境——本雅明与艺术现代性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04期

2 刘永谋;本雅明之死[J];读书;2003年02期

3 罗如春;灵韵脉脉尽氤氲——论本雅明的“灵韵”观[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研究生论丛);2003年S1期

4 斯蒂芬·布隆纳;朱宁嘉;;修复碎片:瓦尔特·本雅明的救世唯物主义(第一部分)[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4年00期

5 马友平;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对本雅明“美”的独特含义的解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赵勇;于闽梅;;笔谈:特定历史境遇中的本雅明[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2期

7 李云刚;;整合还是颠覆:阿多诺与本雅明之争[J];求索;2007年03期

8 纪逗;;本雅明的历史观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3期

9 刘思聪;;震惊体验与艺术的政治化潜能——本雅明论电影与摄影[J];文艺评论;2008年03期

10 马大康;张书端;;作为艺术生产力的技术——本雅明论艺术与技术[J];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2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善春;神学还是马克思主义?[D];浙江大学;2007年

4 纪逗;论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意识[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朝辉;困与解困:本雅明都市理论的精神视域[D];青岛大学;2010年

2 马友平;拯救与回归——本雅明现代艺术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范英豪;论本雅明的赎救美学[D];苏州大学;2002年

4 杜晓娟;论本雅明的文艺批评思想[D];新疆大学;2003年

5 樊柯;本雅明艺术审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6 刘建茂;论本雅明的文艺思想[D];郑州大学;2004年

7 姚云帆;本雅明早期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吕瑞新;论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树娟;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探析[D];兰州大学;2012年

10 张亮亮;本雅明文艺生产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555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8555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a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