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ound and the Fury李文俊汉译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1 14:07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对李文俊所译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长篇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的主要特征、译者的概念化方式以及译者的翻译认知操作过程进行研究,回答了如下问题:第一、《喧哗与骚动》原著和译作的主要特征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及其相关概念对译作的主要特征进行解释?第二、基于译者的体验认知及其译作的主要特征,在概念化原作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概念进行解释?第三、如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概念对译者的翻译认知操作过程加以描述?或者说,处于两种文化语境交互空间的译者为了实现译作在形式和功能上与原作相似,其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怎样的?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如下:(一)译者的认知模式及其对译语读者认知模式的预设制约了译者的呈现方式选择。译者的呈现方式选择反映在中文本《喧哗与骚动》的特征上,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译作文本内的译语表达明晰化,具体表现为名词、动词及形容词语义明晰化、人称代词指称对象明晰化和语义逻辑明晰化。二是叙事话语形式相似,具体体现在模拟原作句法以突显人物语言的差异、变换中文字体以突显人物意识流动的跳跃性、妙...
【源自】: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附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对英语意识流文学的介绍、研究与翻译
1.3.2 The Sound and the Fury汉译研究述评
1.4 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基本框架
第2章 《喧哗与骚动》原著和译作的主要特征
2.1 原著的主要特征
2.1.1 场景时空转移频繁
2.1.2 套环式表达结构
2.1.3 变换字体的文字版式
2.2 译者的体验认知
2.3 译作的主要特征
2.3.1 语义明晰化
2.3.2 叙事话语相似
2.3.3 高频次加注
第3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体验认知: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基础
3.2 理想化认知模式:意义建构的基本模式
3.3 主观化识解:人类认知的主体性
3.4 概念整合:意义运演的动态过程
第4章 理想化认知模式与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的文本重构
4.1 选择精细的表达结构
4.1.1 名词、动词及形容词语义明晰化
4.1.2 语义逻辑明晰化
4.2 采用相似的话语形式
4.2.1 模拟原作句法 突显人物语言的差异
4.2.2 变换宋体与楷体 突显意识流动的跳跃性
4.2.3 妙用语气助词 突显人物的实然心理
4.3 创建脚注形式的文本内副文本
4.3.1 提示叙述时序 增强认知的预期性
4.3.2 补充事件线索 产生ICM的典型性
4.3.3 提供背景信息 补充命题结构
4.3.4 明示人物关系 增强认知的完形性
4.3.5 解释文化现象 引入认知原型
4.3.6 阐释词语含义 建立命题结构
4.3.7 介绍事物名称 明确命题结构
第5章 主观化识解: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的概念化方式
5.1 背景化与意义建构的认知参照
5.1.1 提供参照点信息
5.1.2 补充参照点信息
5.2 认知域选择与词语映射意义的截显
5.3 概念化原作的视角调整
5.3.1 依循原作人物视角
5.3.2 转向译语读者视角
5.4 突显与译作话语形式的选择
5.5 详略度与译语表达的具体化
第6章 多重概念整合: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的认知操作过程
6.1 源语读者的概念整合:原作译介的认知基础
6.2 译者的宏观概念整合:参照作者心理空间的信息
6.3 译者的中观概念整合:参照源语读者的“涌现结构”
6.4 译者的微观概念整合:译语读者心理空间的介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主持的课题、获奖
附录B 福克纳原作中的场景时空转移情况
附录C 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中的脚注分布情况
期刊 共61条
[1]主观化与人称代词指称游移[J]. 刘正光,李雨晨.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06)
[2]基于语料库的《尤利西斯》汉译句式特征研究[J]. 王青. 外国语言文学. 2011(02)
[3]识解理论观照下的“损译”现象探析[J]. 肖坤学. 当代外语研究. 2011(04)
[4]文如画:《喧哗与骚动》的视觉化与空间化叙事[J]. 周厚娟,刘立辉. 外语教学. 2011(02)
[5]转喻的图式-例示与翻译的认知路径[J]. 谭业升.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06)
[6]意识流语篇中心理空间网络体系的构建——认知诗学研究视角[J]. 赵秀凤.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05)
[7]论社会文化语境的转换与中国文坛对意识流文学的译介与接受[J]. 段美乔.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8]“辖域”对原语文本理解与翻译的制约——以李白诗歌英译为例[J]. 王明树. 外国语文. 2010(03)
[9]作为类文本的括号——从括号的使用看《女勇士》的文化叙事政治[J]. 许德金,周雪松. 外国文学. 2010(02)
[10]翻译中的“主观化”对等[J]. 王明树. 外语学刊. 2010(01) 共7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末页
博士 共4条
[1]翻译中的框架操作[D]. 肖开容.西南大学 2012 [2]霍克斯英译《红楼梦》细节化的认知研究[D]. 谢军.湖南师范大学 2009 [3]乱中求序—《喧哗与骚动》的文体特质[D]. 刘洊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7 [4]翻译中的识解运作[D]. 谭业升.复旦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894851
【源自】: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附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对英语意识流文学的介绍、研究与翻译
1.3.2 The Sound and the Fury汉译研究述评
1.4 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基本框架
第2章 《喧哗与骚动》原著和译作的主要特征
2.1 原著的主要特征
2.1.1 场景时空转移频繁
2.1.2 套环式表达结构
2.1.3 变换字体的文字版式
2.2 译者的体验认知
2.3 译作的主要特征
2.3.1 语义明晰化
2.3.2 叙事话语相似
2.3.3 高频次加注
第3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体验认知: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基础
3.2 理想化认知模式:意义建构的基本模式
3.3 主观化识解:人类认知的主体性
3.4 概念整合:意义运演的动态过程
第4章 理想化认知模式与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的文本重构
4.1 选择精细的表达结构
4.1.1 名词、动词及形容词语义明晰化
4.1.2 语义逻辑明晰化
4.2 采用相似的话语形式
4.2.1 模拟原作句法 突显人物语言的差异
4.2.2 变换宋体与楷体 突显意识流动的跳跃性
4.2.3 妙用语气助词 突显人物的实然心理
4.3 创建脚注形式的文本内副文本
4.3.1 提示叙述时序 增强认知的预期性
4.3.2 补充事件线索 产生ICM的典型性
4.3.3 提供背景信息 补充命题结构
4.3.4 明示人物关系 增强认知的完形性
4.3.5 解释文化现象 引入认知原型
4.3.6 阐释词语含义 建立命题结构
4.3.7 介绍事物名称 明确命题结构
第5章 主观化识解: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的概念化方式
5.1 背景化与意义建构的认知参照
5.1.1 提供参照点信息
5.1.2 补充参照点信息
5.2 认知域选择与词语映射意义的截显
5.3 概念化原作的视角调整
5.3.1 依循原作人物视角
5.3.2 转向译语读者视角
5.4 突显与译作话语形式的选择
5.5 详略度与译语表达的具体化
第6章 多重概念整合: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的认知操作过程
6.1 源语读者的概念整合:原作译介的认知基础
6.2 译者的宏观概念整合:参照作者心理空间的信息
6.3 译者的中观概念整合:参照源语读者的“涌现结构”
6.4 译者的微观概念整合:译语读者心理空间的介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主持的课题、获奖
附录B 福克纳原作中的场景时空转移情况
附录C 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中的脚注分布情况
期刊 共61条
[1]主观化与人称代词指称游移[J]. 刘正光,李雨晨.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06)
[2]基于语料库的《尤利西斯》汉译句式特征研究[J]. 王青. 外国语言文学. 2011(02)
[3]识解理论观照下的“损译”现象探析[J]. 肖坤学. 当代外语研究. 2011(04)
[4]文如画:《喧哗与骚动》的视觉化与空间化叙事[J]. 周厚娟,刘立辉. 外语教学. 2011(02)
[5]转喻的图式-例示与翻译的认知路径[J]. 谭业升.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06)
[6]意识流语篇中心理空间网络体系的构建——认知诗学研究视角[J]. 赵秀凤.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05)
[7]论社会文化语境的转换与中国文坛对意识流文学的译介与接受[J]. 段美乔.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8]“辖域”对原语文本理解与翻译的制约——以李白诗歌英译为例[J]. 王明树. 外国语文. 2010(03)
[9]作为类文本的括号——从括号的使用看《女勇士》的文化叙事政治[J]. 许德金,周雪松. 外国文学. 2010(02)
[10]翻译中的“主观化”对等[J]. 王明树. 外语学刊. 2010(01) 共7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末页
博士 共4条
[1]翻译中的框架操作[D]. 肖开容.西南大学 2012 [2]霍克斯英译《红楼梦》细节化的认知研究[D]. 谢军.湖南师范大学 2009 [3]乱中求序—《喧哗与骚动》的文体特质[D]. 刘洊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7 [4]翻译中的识解运作[D]. 谭业升.复旦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8948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894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