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萨特的“自欺”概念与其文学观的生成

发布时间:2020-12-21 11:33
  “自欺”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萨特文学观的生成有着某种特别的关联。自欺根源于人对自身存在中根深蒂固的“二重性”的逃避,正是因为逃避,人被异化为“物”或堕入纯粹的“虚无”。因此,萨特极力倡导人以自由的行动介入世界,并以此消除异化,超越自身。在萨特看来,文学恰是一种超越(介入)的存在形式,作家通过语词参与世界意义的建构,并在这一过程中与读者分享着与生俱来的“自由”,这种自由最终在人物意识的“觉醒”中得以充分的实现。所以,文学的介入就是一项语词的行动,文学的最高理想就是:打破自欺,走向自由。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人的“自欺”性存在
    1.1 自在的“物”与自为的“人”
    1.2 人的“自由”与“处境”
    1.3 “自欺”的呈现:“人为性”与“超越性”的非此即彼
第2章 词语的“自欺”性存在
    2.1 “词”即是“物”:词语世界的封闭
    2.2 “词”作为“工具”:词语的超越性
    2.3 穿越词语的“屏障”:“物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第3章 文学是一种“介入”的“形式”
    3.1 “介入”的本质:揭露世界
    3.2 “形式”的意义:文学的边界
    3.3 作家无法回避的“责任”意识
第4章 作家与读者的“豪情契约”
    4.1 写作的自由:为万物“立法”
    4.2 阅读的自由:引导下的“创造”
    4.3 慷慨的“契约”:“为他”的艺术
第5章 作品中“人物”的“自由”
    5.1 对人物的“塑造”
        5.1.1 任人摆布的“物”
        5.1.2 独立选择的“人”
    5.2 被塑造的“人物”:通往自由之路
        5.2.1 “自愿的牺牲品”
        5.2.2 “自由之路”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解构主义的萨特:介入式的文学批评及其反思[J]. 郑海婷.  东南学术. 2017(02)
[2]萨特自由观的现象学奠基[J]. 屈明珍.  哲学动态. 2016(08)
[3]自由即自为——一种被忽视的萨特现象学本体论视角[J]. 屈明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4]萨特的自欺理论及其与黑格尔的比较[J]. 阙玉叶.  法国研究. 2015(01)
[5]论萨特的“介入文学”与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J]. 毕晓.  国外文学. 2014(02)
[6]细读萨特的“文学介入”理论[J]. 陈力士.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03)
[7]感受质、意识体验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J]. 朱耀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1)
[8]萨特的词语观[J]. 鲍俊晓.  贵州社会科学. 2011(07)
[9]符号与物:“人的世界”是如何构成的[J]. 赵毅衡.  南京社会科学. 2011(02)
[10]自欺与自由——萨特哲学对人的存在的揭示[J]. 李克.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1)

硕士论文
[1]从“自欺”到“自由”[D]. 李阿宁.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7
[2]萨特文学理论思想对当代文论的启示与意义[D]. 齐晴晴.山东理工大学 2013
[3]论萨特存在主义文学观[D]. 殷宝怡.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萨特前期他者理论[D]. 郭大娟.华东师范大学 2011
[5]词与物关系的解读[D]. 田莉莉.黑龙江大学 2011
[6]论萨特自由与处境的关系[D]. 段伟.华东师范大学 2009
[7]思之诗—萨特文学的文本学研究[D]. 王亚红.南昌大学 2007
[8]论萨特存在主义的文学观[D]. 李冀.新疆大学 2002



本文编号:29297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9297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e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