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文字模型及其认知机制

发布时间:2021-03-31 19:05
  多数情形下,文字被视为具有解释和命名功能的媒介,这种认知方式来自稳固的书写经验和审美习惯。然而,汉语文字自身的象形特征、符号功能,及其依附的载体、显现的空间与书写肢体间构成的更为立体的认知,凸显了文字在创作中独有的价值。文中试图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字作品为对象,采用"建模"的方式,在更为本质的层面将文字视为一种分配方式,对其建构的路径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进而挖掘文字机制不断交织和生效的可能性。文中勾勒了四种文字的模型及其认知机制:意指符号—地域政治的修辞;展示机制—认知结构的召唤;流动句法—潜文本的幽灵;赤裸图形—无界沟通的复归。四种认知机制以不同的途径塑造着文字的命运,它们以相异的路径独立彼此,又以流动的形态交叉,勾勒的不仅是文字的演变逻辑,更是基于如何运作和行进的深层认知所建立的"可动的文字观"。 

【文章来源】:艺术百家. 2020,36(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文字模型及其认知机制


吴山专,《今天下午停水》,1986年,宣纸、装置

珠江


图1 吴山专,《今天下午停水》,1986年,宣纸、装置与来自“日常经验”的文字不同,徐冰的《何处惹尘埃》(图3)更为巧妙地联结了诗与政治,将文字的诗性维度哲学化,达到一种语意的悬置状态。徐冰将禅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译成英文,与911的尘土“并置”,通过联想和换喻实现文学的哲学化操作,意义被悬置。在此,文字的诗性维度通过哲学的操作与政治关联,911事件中的尘土作为在场的见证物与禅语相互交融,达到一种例外状态。在何岸的《我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举哀你们不啼哭》中,我们同样能够察觉这种“诗的行动”。“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捶胸”(1)被片段式地挪用到艺术家所经历的现实场景中,即使局部拆解造成了阅读障碍,仍能在作品名称的指引下发挥诗学装置的换喻功能:无论是对族群关系的思考,还是对城乡身份的拷问,都指向了一种“无从决断”的诗性状态。

研究系,非典,词典,文字


另一种通过对文字本身的拆解和重组实现局部的“变质”。“造字”的案例最早呈现在谷文达《正反的字》中,作品仅对单个字进行拆解和重组,其后期作品更为深刻地挑战了文字系统的界限。谷文达的“谷氏简词”系列(图4)和徐冰的“新英文书法”(图5)同属于通过造字“制造异议”的案例:通过拆解与组合,在文字的形与义之间进行“修正”,达到另一种“可读”。谷文达解构了传统规则上的音形义,将多字组合成单字,在汉语范畴内建立新的书写规则。徐冰则在两种语言体系内造字,文字并非指向一个固定的框架,而是一个未完成的系统,在“迷阵”般的书写中创造新的语义。德勒兹曾将科学家和艺术家相提并论,认为前者用他们创作的符号和形式搞专制集权主义,而后者则运用这些新符号“闹革命”,或者至少为革命提供了新的叙述机制。此种比喻形象地呈现了“造字”的认知范式。图5 徐冰,“新英文书法”教室与《桃桦源记》,1994年,综合媒材装置


本文编号:3111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111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d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