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阐释理论角度探析王安忆小说《长恨歌》英译本
发布时间:2017-04-16 18:07
本文关键词:从翻译阐释理论角度探析王安忆小说《长恨歌》英译本,,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旨在从阐释学理论的角度分析《长恨歌》的英译本,总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个步骤实现原文与译文、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平衡的方法,这将有助于我们探讨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被国外受众所接受,以及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而推动研究中国文学作品对外传播的策略。首先,本文对王安忆和译者白睿文与苏珊·陈(Michael Berry&Susan Chan)进行了简介,并阐述了研究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文献综述,概括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媒体对王安忆作品及其英译本的评价和研究。接下来本文介绍了阐释学理论,同时结合了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斯坦纳认为翻译的阐释学即“对翻译文本的理解”。他归纳了翻译过程的四个步骤:信任,侵入,吸收,补偿。译者主体性则是翻译阐释理论得到运用的基础。进而运用翻译阐释学理论角度具体分析《长恨歌》英译本,探讨译者的翻译策略,尤其在补偿这个部分,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最后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方面。
【关键词】:王安忆 长恨歌 阐释学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致谢6-8
- 1 概述8-12
- 1.1 研究背景8
- 1.2 研究对象8-10
- 1.3 研究目的10-12
- 2 文献综述12-14
- 3 理论概述14-19
- 3.1 阐释学理论14-16
- 3.2 译者主体性16-18
- 3.3 阐释学理论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18-19
- 4 从阐释学理论角度评析《长恨歌》英译本19-29
- 4.1 信任19-20
- 4.2 侵入20-24
- 4.3 吸收24-26
- 4.4 补偿26-29
- 5 结语29-30
- 参考文献30-3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金敬红;阐释翻译理论与阐释过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唐培;从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兼谈《魔戒》译者主体性发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3 王远;程传杰;;浅谈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兼论译者主体性[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夏天;;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的应用:问题与方法[J];外语研究;2009年03期
5 耿强;;阐释学翻译研究反思[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本文关键词:从翻译阐释理论角度探析王安忆小说《长恨歌》英译本,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13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11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