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探索“自我”的降格:从神圣艺术到自拍文化

发布时间:2021-04-05 22:47
  人类对“自我”的关注伴随着人类意识共同诞生,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都在竭力寻找探索“自我”的方法,而自拍就是当下社会大众关注自我的最佳手段,尤其是网络自拍。但自拍并非纯粹的网络时代的产物,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代大量出现的自画像。对艺术技巧和审美情趣有着严苛要求的自画像独领风骚数百年,直到摄影设备诞生后记录形象才成为一项机械把戏。但是昂贵的摄影器材和繁复的专业技术仍然让自拍摄影保持着艺术的神圣和稀少,直到现代科技将摄影简化成可以一键操作的简单把戏,网络自拍这条探索“自我”的路径才迈出了走向流行文化的第一步。在网络自拍如此受欢迎的今天,将研究的目光投向它不足为奇。那么究竟是什么推动个人形象的记录从神圣艺术降格为流行文化?降格后的网络自拍失去了什么功能又被重新赋予何种意义?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在纵向梳理人类探索“自我”的路径的基础上,结合米哈伊尔·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罗兰·巴特的神话学、亚文化研究以及“自我”研究,探索网络自拍诞生于艺术却转向流行背后的动因,以及这种艺术行为降格对社会和人的影响。基于此研究目的,自画像作品、自拍摄影作品和网络自拍图片都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列;为了探究作为...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探索“自我”的降格:从神圣艺术到自拍文化


图1.1:比莫贝卡特石窟岩画(网络图片)??

序列,自画像,伦勃朗,妻子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Hi??图1.2:伦勃朗与妻子莎斯姬亚1635?图1.3:伦勃朗自画像1665??正因为当时只有画家才掌握着用绘画记录自我的技术,自画像才迈出了其走向??神圣的第一步。在自画像盛行时期,因为技艺和画材的稀少,除了画家自己能够便??利地获得将自己形象化的机会以外,自画像和肖像画几乎都专属于王室和贵族,甚??至成为了贵族权力和财富的说明书。即使对贵族来说,画一幅自画像也是一件极其??郑重的事情——他们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画像:换上隆重华丽的装束,??摆出高贵威严的姿势,以记录下自己的样貌、权势和地位。因为当一个人的形象超??越自己的肉身而成为物理存在的图像之后就被赋予了显著和美化两种特性。??自画像的显著性体现在,相对于人类短暂生命的有限性,物理存在的图像作品??在理论上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永恒存在的。这意味着,一个短暂的生命的??形象可以通过画像达到一种神圣的“永生”境界,让前人的形象永远被后人认知和??瞻仰,仅此一点就赋予了自画像一丝神性的光辉。此外,这种显著不仅来自绘画客??体本身,也来自于这一客体身处的历史绵延和理念传统。正如前文所述,王室和贵??族在画师面前展示的是自己所能呈现出的最强大雄伟或最美丽端庄的形象,而并非??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形象,着是因为他们需要通过图像来证明自己的权势和财富,将??自己永恒地镌刻在上流社会和王公贵族的序列中去,而他们在画像中展示出来的模??样或许并非他们平日里的模样,也并不由他们决定,而是由“王室和贵族的模样”??的历史延绵和理念传统决定的。与此同时,自画像也具备对神性的反叛和人性的回??归。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

过程图,自画像,个人,特性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特?丢勒(Albrecht?Diirer,?1471-1528)创作了一副人物主体完全正面、高度对??称的自画像(图1.4),以神圣的姿态描绘凡人的身体,体现了当时社会出现的对人??性的解放,和对人的力量的肯定。丢勒这幅创作于1500年的自画像其精神价值远??远超过其艺术价值,丢勒记录在画面中的不仅是自己的外在形象,更是他对人性和??神性关系的思考。他赋予人类自画像“神”的姿态,人类取代神成为自我的中心、??起源和归宿。??■??ImSKm??图1.4:丢勒的自画像1500??至于自画像的美化特性则表现在个人形象“陌生化”的过程。从肉身到画像,??一个人从三维的立体形象坍缩成二维画面中线条、色彩、光线和明暗的组合。这些??绘画的要素共同构成自画像这种艺术形式,将凡人升华成艺术,并在画像和观者之??间架起一段恰如其分的“审美距离”,绘画的客体就此脱离日常生活,转变为观者??的“审美对象”。在这一过程中,绘画主体和客体的主观能动性都能得到实现,他??们可以通过绘画掩盖画中人的缺陷或放大画中人的优点,使自画像呈现出一种更美??好的状态,以供后人瞻仰膜拜。??显著和美化两种特性共同铸就了自画像的神圣意韵。神圣意味着崇高、尊贵、??庄严而不可亵渎,与彼时自画像追求的理念传统如出一辙。而神圣既是自画像的追??1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拍:一种纠结的“自我技术”[J]. 彭兰.  新闻大学. 2018(05)
[2]浅析女性摄影家艺术表达特点——从女性自拍与自觉说起[J]. 闵丝.  文化产业. 2018(05)
[3]自拍:美颜盛世下的景观剥夺——基于社交媒体自我表达的社会性别考察[J]. 范红霞,孙金波.  新闻爱好者. 2017(12)
[4]自拍、朋友圈与表情包——网络图像的政治[J]. 唐宏峰,尹倩文.  文学与文化. 2017(01)
[5]大学生自恋人格、自拍行为与积极情绪的关系[J]. 丁倩,张永欣,魏华,牛更枫,周宗奎.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03)
[6]旅游自拍现象及其背后的宾格我理论[J]. 赵亚柯,王艳平.  旅游研究. 2016(02)
[7]从画像到自拍——技术背景下自我形象的建构与认同[J]. 祁林.  文艺争鸣. 2015(12)
[8]网络自拍的传播心理探究[J]. 王传芬.  编辑之友. 2013(08)
[9]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J]. 刘文.  学术交流. 2006(07)
[10]网络自拍解读[J]. 王玮,邱鹏.  中国青年研究. 2006(04)

博士论文
[1]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 胡疆锋.首都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个人自拍史研究[D]. 戴露.西南大学 2015
[2]对当代摄影中自拍肖像的解析[D]. 史书.西安美术学院 2014
[3]自我凝视的背后[D]. 张宋振.中国美术学院 2012
[4]试论自拍摄影与大众文化中的“网络自拍”[D]. 陈叶萍.中国美术学院 2012
[5]“自恋”的艺术家[D]. 边境.重庆大学 2009
[6]当代摄影中的自拍[D]. 王潇.上海戏剧学院 2007



本文编号:31202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1202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0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