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佛教美术中的蝙蝠翅人形图像源流探讨

发布时间:2021-04-06 05:02
  在包括壁画、雕塑等在内的中国古代佛教美术作品中,广泛存在着蝙蝠翅人形或近似蝙蝠翅人形的图像,但在相关研究中,对其身份的判断与解读存在着不少片面及谬误之处。晚唐敦煌绢画《行道天王图》中,最早出现了蝙蝠翅人形图像,而经过文献考证与图像对比,我们发现现存的五代绘画、高昌、柏孜克里克以及其他地区流行的《行道天王图》中却并未出现蝙蝠翅人形,可见蝙蝠翅人形的复杂性。本研究试图以“蝙蝠翅人形”为主线,归纳出不同时期图像的发展变化和存在方式,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蝙蝠翅人形图像各个特征、元素的源流,发现其图像基本元素借用了畏兽形象。通过对比研究蝙蝠翅人形的主要元素和中亚、西亚有翼兽及欧洲撒旦造型的异同,可以探明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样式蝙蝠翅人形的源流关系。通过对佛教鬼子母相关题材中的蝙蝠翅人形图像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判定佛教美术中这一图像的真实身份应为夜叉。蝙蝠翅人形夜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丝绸之路沿线的民族文化、宗教、民俗、审美趣味的影响,并与蝙蝠翅人形雷公相互影响,后来又继续流行于元明清的水陆画中,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日本后又被误读,并与天狗的形象相融合,产生了图像上的变异。 

【文章来源】: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佛教美术中的蝙蝠翅人形图像源流探讨


敦煌绢画局部:毗沙门天王图中的持弓射蝙蝠翅人形

克孜尔石窟,人形,持弓,壁画


1-2 克孜尔石窟第 20 窟,北方毗沙门天王像,射翅人形图 1-3 克孜尔石窟第 20 窟,北方毗沙门天王像,人犬共捕翅人形同样的图像还出现在克孜尔石窟木头沟二区 E 窟高昌回鹘时期《行道天王壁画(如图 1-4)和柏孜克里克第 7 窟《毗沙门天残图》壁画(见图 1-5) 1-4 木头沟二区 E 窟高昌回鹘时期毗沙门天王图》壁画图 1-5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 7 窟《毗沙门天残图》壁画

克孜尔石窟,人形,壁画,高昌回鹘


1-2 克孜尔石窟第 20 窟,北方毗沙门天王像,射翅人形图 1-3 克孜尔石窟第 20 窟,北方毗沙门天王像,人犬共捕翅人形同样的图像还出现在克孜尔石窟木头沟二区 E 窟高昌回鹘时期《行道天王壁画(如图 1-4)和柏孜克里克第 7 窟《毗沙门天残图》壁画(见图 1-5) 1-4 木头沟二区 E 窟高昌回鹘时期毗沙门天王图》壁画图 1-5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 7 窟《毗沙门天残图》壁画


本文编号:31208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1208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f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