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卜筮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4 14:31
卜筮是原始时期沟通天神以探求祸福吉凶的一种手段,滋生于巫卜文化中。《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卜筮活动,是一部研究卜筮不可多得的先秦文学著作。对《左传》中的卜筮进行探索,分析其产生背景,内容特征,心理作用,思想意义以及文学属性,对理解早期人们思维方式、思维特点以及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对巫卜文化的进行溯源,明确巫卜文化与原始信仰的关系,简单梳理早期卜筮到春秋卜筮的过程。从心理机制的角度分析卜者、春秋信仰、卜筮的文化功能,探究卜筮的心理作用。其次,对《左传》中的卜辞进行分类并分析其文化意蕴。分析春秋时期人们的具体心理状态,卜筮的心理暗示性指导人们行为的作用机制如何发生,明确春秋时期卜筮的最终落脚点在吉凶由人,惩恶扬善。再次,探究《左传》卜筮的思想意义,即神道设教,将神道设教划分为“神之道”和“人之道”。《左传》将“神之道”和“人之道”紧密结合,彰显春秋时期人们对卜筮的理性态度以及天人关系的反思。最后,对《左传》卜筮中的卜辞进行文学关照,分析《左传》卜筮辞的文学审美价值。《左传》中的卜筮辞具有诗性语言与散文的基本特性,诗性与叙事性兼备。原始思维下的卜筮仅是表象之间的联系比附,是早期...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三、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难点
第一章 先秦卜筮文化探源
一、巫文化
(一) 早期的原始信仰
(二) 巫与巫术活动
二、卜筮文化
(一) 早期的卜筮文化
(二) 春秋的卜筮文化
三、卜筮的心理机制
(一) 卜者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力
(二) 国人的鬼神信仰
(三) 卜筮的文化功能
第二章 《左传》卜筮分类及其文化意蕴
一、卜筮的分类
二、卜与筮的关系
第三章 《左传》卜筮的心理情感
一、情感意向
(一) 战争的恐惧
(二) 政权的忧虑
(三) 鬼神的敬畏
(四) 命途的迷茫
二、心理作用
(一) 选择性
(二) 抚导性
(三) 敕戒性
(四) 劝谕性
三、作用机制与最终导向
(一) 作用机制:以卜筮为媒介的行为干预
(二) 最终导向:吉凶由人,惩恶扬善
第四章 《左传》卜筮的思想意义
一、重卜敬鬼神以正秩序——神之道
二、弃卜疑鬼神以重人事——人之道
(一) 神让位于人
(二) 天人相分
第五章 《左传》卜筮的文学性
一、《左传》卜筮辞的语言特点
(一) 简洁隽永的诗性语言
(二) 叙事完备的散文特征
二、《左传》卜筮的思维艺术
(一) 原始思维下的象征
(二) 艺术思维下的隐喻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一、著作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卜筮与道德——论《周易》经典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J]. 张旭. 云梦学刊. 2016(06)
[2]《左传》中卜筮的分类及其特点[J]. 李云飞. 鸡西大学学报. 2015(07)
[3]《左传》卜筮与《周易》的美学传播[J]. 高方. 文艺评论. 2014(06)
[4]春秋卜、筮制度与解说文的生成[J]. 韩高年. 文学遗产. 2013(06)
[5]《周易》卦爻辞非歌谣考[J]. 张节末,王莹.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4)
[6]《左传》卜筮的理性解读[J]. 张厚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7]《左传》的美学思想[J]. 谭家健. 文学遗产. 2010(03)
[8]从卦爻辞的内容看其性质[J]. 刘保贞. 周易研究. 2006(04)
[9]《左传》“其失也巫”辨析[J]. 陈彦辉. 学术交流. 2004(11)
[10]卜筮与《周易》[J]. 王新春. 周易研究. 2003(06)
博士论文
[1]《左传》文学论[D]. 高方.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
[2]先秦的卜筮与《周易》研究[D]. 王永平.吉林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左传》“说”类辞令研究[D]. 周裕昀.江西师范大学 2019
[2]《左传》卜筮文化研究[D]. 陈岩.河北大学 2018
[3]《周易》卦爻辞文学性研究[D]. 张海宁.山东师范大学 2015
[4]甲骨卜辞文学研究[D]. 刘昕.济南大学 2013
[5]论《左传》文本中巫文化因子的文学意义[D]. 赵祖阳.广西民族大学 2011
[6]《左传》《国语》易例研究[D]. 李付保.山东大学 2010
[7]《周易》卦爻辞诗歌研究[D]. 曹振华.山东师范大学 2008
[8]《左传》巫术宗教文化研究[D]. 郭洪波.曲阜师范大学 2007
[9]从左传、国语看春秋卜筮之道与易学的关系[D]. 肖满省.福建师范大学 2007
[10]春秋时期的卜筮研究[D]. 李良贺.吉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57528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三、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难点
第一章 先秦卜筮文化探源
一、巫文化
(一) 早期的原始信仰
(二) 巫与巫术活动
二、卜筮文化
(一) 早期的卜筮文化
(二) 春秋的卜筮文化
三、卜筮的心理机制
(一) 卜者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力
(二) 国人的鬼神信仰
(三) 卜筮的文化功能
第二章 《左传》卜筮分类及其文化意蕴
一、卜筮的分类
二、卜与筮的关系
第三章 《左传》卜筮的心理情感
一、情感意向
(一) 战争的恐惧
(二) 政权的忧虑
(三) 鬼神的敬畏
(四) 命途的迷茫
二、心理作用
(一) 选择性
(二) 抚导性
(三) 敕戒性
(四) 劝谕性
三、作用机制与最终导向
(一) 作用机制:以卜筮为媒介的行为干预
(二) 最终导向:吉凶由人,惩恶扬善
第四章 《左传》卜筮的思想意义
一、重卜敬鬼神以正秩序——神之道
二、弃卜疑鬼神以重人事——人之道
(一) 神让位于人
(二) 天人相分
第五章 《左传》卜筮的文学性
一、《左传》卜筮辞的语言特点
(一) 简洁隽永的诗性语言
(二) 叙事完备的散文特征
二、《左传》卜筮的思维艺术
(一) 原始思维下的象征
(二) 艺术思维下的隐喻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一、著作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卜筮与道德——论《周易》经典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J]. 张旭. 云梦学刊. 2016(06)
[2]《左传》中卜筮的分类及其特点[J]. 李云飞. 鸡西大学学报. 2015(07)
[3]《左传》卜筮与《周易》的美学传播[J]. 高方. 文艺评论. 2014(06)
[4]春秋卜、筮制度与解说文的生成[J]. 韩高年. 文学遗产. 2013(06)
[5]《周易》卦爻辞非歌谣考[J]. 张节末,王莹.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4)
[6]《左传》卜筮的理性解读[J]. 张厚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7]《左传》的美学思想[J]. 谭家健. 文学遗产. 2010(03)
[8]从卦爻辞的内容看其性质[J]. 刘保贞. 周易研究. 2006(04)
[9]《左传》“其失也巫”辨析[J]. 陈彦辉. 学术交流. 2004(11)
[10]卜筮与《周易》[J]. 王新春. 周易研究. 2003(06)
博士论文
[1]《左传》文学论[D]. 高方.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
[2]先秦的卜筮与《周易》研究[D]. 王永平.吉林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左传》“说”类辞令研究[D]. 周裕昀.江西师范大学 2019
[2]《左传》卜筮文化研究[D]. 陈岩.河北大学 2018
[3]《周易》卦爻辞文学性研究[D]. 张海宁.山东师范大学 2015
[4]甲骨卜辞文学研究[D]. 刘昕.济南大学 2013
[5]论《左传》文本中巫文化因子的文学意义[D]. 赵祖阳.广西民族大学 2011
[6]《左传》《国语》易例研究[D]. 李付保.山东大学 2010
[7]《周易》卦爻辞诗歌研究[D]. 曹振华.山东师范大学 2008
[8]《左传》巫术宗教文化研究[D]. 郭洪波.曲阜师范大学 2007
[9]从左传、国语看春秋卜筮之道与易学的关系[D]. 肖满省.福建师范大学 2007
[10]春秋时期的卜筮研究[D]. 李良贺.吉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57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157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