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美剧作中两性关系的变化

发布时间:2021-05-25 09:47
  两性关系研究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20世纪30年代出现高潮,到20世纪70年代新学科的发展开阔了其研究视野、丰富了研究手段,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两性关系”不再是一个新鲜的研究话题。然而,国内研究者往往忽略了,早在两性关系史研究之初,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主题早已被戏剧领域的剧作家捕捉到,并将处在时代更迭、社会转型之中的两性关系刻画的发人深思。本文将尝试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诠释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剧作中的两性关系。剧作家在剧作中呈现的多变的两性形象、潜伏着危机的两性关系以及社会文化、创作主体对两性关系的影响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群鬼》、《罗斯莫庄》、《野鸭》,斯特林堡的《朱丽小姐》、《父亲》,萧伯纳的《鳏夫的房产》、《康蒂妲》、《卖花女》,契诃夫的《海鸥》,奥尼尔的《天边外》、《安娜·克里斯蒂》、《早餐之前》、《警报》这十四部剧作从两性关系的角度进行梳理、归纳和比较,借助文化研究的方法,阐释两性关系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变化,揭示其变化的原因。本文认为,当时的剧作家在“性别理论”尚未诞生的时代就已敏锐地洞察到两性关系的实质,早在百年前就为当代剧作中“... 

【文章来源】: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家庭结构的变化
    (一)由“家庭小共同体”或“大家庭”转为“核心式家庭”
    (二)由“父权制”转为“新型夫妻关系”
二、变化的女性:从僭越到妥协
    (一)反叛的“家庭天使”
    (二)男权视野下的“僭越者”
    (三)多元身份下的“无奈者”
三、变化的男性:从迷失到失权
    (一)性别气质模糊的青年男子
    (二)迷失身份的单身男性
    (三)丧失权力的男性家长
四、两性关系的变化
    (一)女性话语对男权神话的解构
    (二)错位的观念导致情感疏离
五、造成两性关系变化的原因
    (一)社会转型带来的危机
    (二)投射在剧作中的创伤记忆
    (三)剧作家对两性关系的认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伤记忆:心理事实与文化表征[J]. 赵静蓉.  文艺理论研究. 2015(02)
[2]《卖花女》中伊莉莎身份转换的社会意蕴[J]. 刘方荣.  芒种. 2014(04)
[3]萧伯纳文学创作的社会关注[J]. 张明爱.  外语研究. 2013(06)
[4]社会性别研究中的“父权制”概念探讨[J]. 满珂.  民俗研究. 2013(02)
[5]论契诃夫《海鸥》的角色塑造[J]. 胡明华.  艺术探索. 2012(02)
[6]试析萧伯纳戏剧中“颠鸾倒凤”的婚恋现象[J]. 周凌枫.  作家. 2011(24)
[7]试论萧伯纳两性观在其作品中的体现[J]. 张明爱.  作家. 2010(22)
[8]《玩偶之家》:娜拉“失语”与意识悲剧的诱因[J]. 黄婷婷,刘松涛.  世界文学评论. 2010(02)
[9]达尔文进化论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中的不良思潮[J]. 侯波.  文史博览(理论). 2009(12)
[10]美国男性的生存处境——从《美国丽人》看美国男性气概危机[J]. 张明娟.  戏剧文学. 2008(08)

博士论文
[1]身份建构与男性气质[D]. 浦立昕.南京大学 2013
[2]美国进步时代的政府治理:1890-1920[D]. 王涵.复旦大学 2009
[3]奥尼尔的创伤记忆与悲剧创作[D]. 卫岭.苏州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越过雷池的狂欢[D]. 丁雯娟.暨南大学 2011
[2]论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D]. 刘云云.山东大学 2010
[3]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女性观[D]. 李源.山东师范大学 2009
[4]叛逆与传统的双重变奏[D]. 吴贤义.福建师范大学 2008
[5]契诃夫女性观引领下的女性小说形象分析[D]. 肖查娜.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05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205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8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