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与本色 ——心学语境下的本色美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1 22:19
“本色”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本色”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经历了从哲学到文艺批评的转变,它既指创作者的“专业”的手法与身份、也指诗歌或词曲的“正宗”的地位,又指作品语言风格上的平淡朴素,但以上这些都是从文体特性方面上对“本色”范畴做的规定,主要指文学体裁固有的审美特征。而在明代心学语境的影响之下,主体意识高扬,表现出强烈的自由人格与生命精神,在此语境之下,心学文论家对“本色”范畴作出了意义的转化,他们并不是单方面的追求文章观念的独创性,而是主张自我的真精神在作品中得到真实无妄的表现,不仅如此,他们还主张将学问与创作主体的生命体验融会贯通,而从自家体贴出来的学问为自得之学,发为文章则为本色之文。本论文分为六大部分,绪论及五章。绪论部分,对已有的“本色”美学范畴的研究从四个视角做出了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对心学语境下的“本色”思想做出研究。第一章对“本色”美学范畴进行了历史的考察,从“本色”范畴切入,对其词源本义、哲学涵义进行探源,及对本色在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内涵进行分析;之后对“本色”思想在魏晋六朝与“辨体”思潮中的体现、唐宋元时期的“破体”与“本色”当行说进行研究。第...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本色”范畴的历史考察
1.1 释“本色”
1.1.1 “本色”之词意探源
1.1.2 “本色”之哲学探源
1.1.3 “本色”之进入文学批评领域
1.2 魏晋六朝的文学辨体思潮与“本色”论
1.2.1 “辨体”的概念界定与文化渊源
1.2.2 文学自觉与魏晋六朝的“辨体”思潮
1.2.3 《文心雕龙》的诗学辨体理论
1.3 唐末以来的“破体”现象与“本色”当行说
1.3.1 唐代:韩愈的破体—“以文为诗”
1.3.2 宋代:“诗与文”“文与词”的当行“本色”论
1.3.3 元代:诗文词与曲的当行本色论
第二章 明代“本色”范畴的时代精神
2.1 主体意识的高扬
2.2 生命精神的畅遂
2.2.1 狂侠
2.2.2 狂禅
第三章 “学贵自得”的学术旨趣
3.1 文从道中流出
3.2 学贵自得
3.2.1 “自得说”的理论渊源与发展
3.2.2 “自得”与“本色”
第四章 明代“本色”美学范畴的艺术观
4.1 “无意为文”的创作心态
4.2 “率情尚真,自出机杼”的创作内容
4.2.1 唐顺之:“本色论”
4.2.2 李贽:“自然为美”
4.2.3 袁宏道:“性灵说”
4.2.4 徐渭:“尚真任情”
4.3 宜俗宜雅的审美理想
4.4 “无法中有法”的创作范式
第五章 明代心学“本色”论的价值与现代意义转化
5.1 “本色”美学范畴的价值与局限
5.2 “本色”美学范畴的现代意义转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心雕龙》“文体”四层面说[J]. 童庆炳. 天津社会科学. 2015(05)
[2]论中古时期文体命名与文体释名[J]. 胡大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3]文笔论[J]. 刘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
本文编号:3210262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本色”范畴的历史考察
1.1 释“本色”
1.1.1 “本色”之词意探源
1.1.2 “本色”之哲学探源
1.1.3 “本色”之进入文学批评领域
1.2 魏晋六朝的文学辨体思潮与“本色”论
1.2.1 “辨体”的概念界定与文化渊源
1.2.2 文学自觉与魏晋六朝的“辨体”思潮
1.2.3 《文心雕龙》的诗学辨体理论
1.3 唐末以来的“破体”现象与“本色”当行说
1.3.1 唐代:韩愈的破体—“以文为诗”
1.3.2 宋代:“诗与文”“文与词”的当行“本色”论
1.3.3 元代:诗文词与曲的当行本色论
第二章 明代“本色”范畴的时代精神
2.1 主体意识的高扬
2.2 生命精神的畅遂
2.2.1 狂侠
2.2.2 狂禅
第三章 “学贵自得”的学术旨趣
3.1 文从道中流出
3.2 学贵自得
3.2.1 “自得说”的理论渊源与发展
3.2.2 “自得”与“本色”
第四章 明代“本色”美学范畴的艺术观
4.1 “无意为文”的创作心态
4.2 “率情尚真,自出机杼”的创作内容
4.2.1 唐顺之:“本色论”
4.2.2 李贽:“自然为美”
4.2.3 袁宏道:“性灵说”
4.2.4 徐渭:“尚真任情”
4.3 宜俗宜雅的审美理想
4.4 “无法中有法”的创作范式
第五章 明代心学“本色”论的价值与现代意义转化
5.1 “本色”美学范畴的价值与局限
5.2 “本色”美学范畴的现代意义转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心雕龙》“文体”四层面说[J]. 童庆炳. 天津社会科学. 2015(05)
[2]论中古时期文体命名与文体释名[J]. 胡大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3]文笔论[J]. 刘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
本文编号:3210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210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