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隐”并重——晚明艺术品交易方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6 05:20
晚明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交易最为繁荣的时代,其艺术品交易方式也较为多样。文章从显性交易与隐性交易两方面入手,综合、系统探讨晚明艺术品的交易方式。其中显性交易越来越成为艺术品交易的重要形式,直销、寄售、典当、抵押均是常见的公开交易方式,除此以外又有买卖双方的私下交易。隐性交易有酬酢、雅贿与折俸三种方式,后两者更具时代特征。文章立足于文献考证,归纳总结晚明艺术品交易的基本特点,进而引古证今、探古识今。
【文章来源】:美术学报. 2020,(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北宋汝窑青瓷奉华纸槌瓶高22.4cm,口径4.4cm,足径8.6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直销。直销是此类市场交易最为典型者,即买卖双方经过协商而达成的直接交易,并在公开的交易场所完成。市场交易越发达,直接交易所占比重越大,晚明的直接交易远胜过宋、元乃至明代初期与中期。艺术商人或其它商人是主要交易中介,往往在公开场所的店铺或摊位上售卖。陈列展示是此类场所直销的一种重要特征。陈列展示是当前商品销售重要环节,其中有诸多原则,古代的古玩诗画公开直销同样如此。如描绘万历至天启年间南京上元节灯市的《上元灯彩图》(图1),其中有多处艺术品直销场景。下图为其中一处摊位,画面上方短桌上陈列多种艺术品,其中大件鼎彝之器是陈列展示的最佳品类。在明代类似的绘画中,大型鼎彝的陈列已成为一种“固定图式”,一来可能由于彼时市场上充斥着大量铜器,无论真赝;二来或许公开陈列铜器已成为一种“广告”标识,购求者可以迅速知晓某店铺、摊位的主要经营品类。从某种意义来讲,正是此种艺术品陈列,丰富了以往书画及古器物的观看模式。字画珍玩除一二文人于书斋把玩之余,在店铺、摊位公开陈设,便于购求的观赏,有几分类似于当代公开展览。不过,此中的观赏并非纯粹审美——无功利的静观,价钱的斟酌、购买与否应是多数观看者的内心所思。就购求者来说,闲来可去公开场所赏玩、购买艺术品,文人称之为“阅市”。明人有“阅古玩”“阅法帖”之说,而这里将闲逛市场也称之“阅”,带有品味、赏鉴之意,将鉴藏与交易视作雅事。詹景凤(1532-1602)在万历时期常阅市于北京灯市,如“张长史宛陵帖。……万历十三年(1586)正月,予在都下于灯市闻之,与韩祭酒言,韩立使人索至”[1]。万历末年的嘉兴,赋闲在家的李日华同样喜爱“阅市”,在《味水轩日记》明确提到“阅市”就有五次,且多有友人相伴,其中有两次购得看中之物,表明市场交易普遍常见。李日华与陈良卿共同阅市,购得南宋罗泌撰《路史》一套,共16本:“五月一日,……遇陈良卿,相与阅市,购得罗长源《路史》,全帙十六本。”[2]虽未提及是否为宋版古书,但必定为喜爱之物。另有次交易不仅购得钟繇书法作品,又有宋代法帖、白定瓷器、成化窑瓷碟,收获颇丰:“九月四日,……阅市,购得钟绍京楷书五经残帖,又宋人牡丹诗帖,白定小瓯一,成窑碟二,俱妙。”[3]
隐性交易,即一种私密性交易,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一般是在非公开场合以人情酬酢、礼尚往来为名从事的交易[37],不属于经济交换行为,多为政治、人情等利益交换,而艺术品在其中多充当货币功能。隐性交易古来已有,如皇帝对臣子的赏赐,臣子的进献,官员的雅贿等等。赏赐与进献等形式在明代依然存在,但较之雅贿、折俸则相形见绌。晚明的隐性交易主要有酬酢、雅贿、折俸几种形式,前一种以文人士大夫为主要参与群体,后两种主要集中于社会上层。明代的隐性交易超越了历史以往,不仅交易的艺术品种多样化,交易主体也涉及多个群体,除达官贵臣与一般官吏外,下层商人、庶民也频繁参与,艺术品成为财富、人情的重要表征。1. 酬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风雅的竞争:晚明的士商关系和书画消费[J]. 叶康宁. 美术学报. 2016(02)
[2]《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及收藏流传[J]. 陈传席. 美术研究. 2009(02)
[3]明代典当业初探[J]. 王海燕. 东北师大学报. 1998(01)
博士论文
[1]一个另类的艺术生态:明代艺术品“雅贿”现象研究[D]. 崔祖菁.南京艺术学院 2013
硕士论文
[1]汪砢玉的书画收藏与艺术交往[D]. 徐凯凯.中国美术学院 2015
本文编号:3232447
【文章来源】:美术学报. 2020,(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北宋汝窑青瓷奉华纸槌瓶高22.4cm,口径4.4cm,足径8.6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直销。直销是此类市场交易最为典型者,即买卖双方经过协商而达成的直接交易,并在公开的交易场所完成。市场交易越发达,直接交易所占比重越大,晚明的直接交易远胜过宋、元乃至明代初期与中期。艺术商人或其它商人是主要交易中介,往往在公开场所的店铺或摊位上售卖。陈列展示是此类场所直销的一种重要特征。陈列展示是当前商品销售重要环节,其中有诸多原则,古代的古玩诗画公开直销同样如此。如描绘万历至天启年间南京上元节灯市的《上元灯彩图》(图1),其中有多处艺术品直销场景。下图为其中一处摊位,画面上方短桌上陈列多种艺术品,其中大件鼎彝之器是陈列展示的最佳品类。在明代类似的绘画中,大型鼎彝的陈列已成为一种“固定图式”,一来可能由于彼时市场上充斥着大量铜器,无论真赝;二来或许公开陈列铜器已成为一种“广告”标识,购求者可以迅速知晓某店铺、摊位的主要经营品类。从某种意义来讲,正是此种艺术品陈列,丰富了以往书画及古器物的观看模式。字画珍玩除一二文人于书斋把玩之余,在店铺、摊位公开陈设,便于购求的观赏,有几分类似于当代公开展览。不过,此中的观赏并非纯粹审美——无功利的静观,价钱的斟酌、购买与否应是多数观看者的内心所思。就购求者来说,闲来可去公开场所赏玩、购买艺术品,文人称之为“阅市”。明人有“阅古玩”“阅法帖”之说,而这里将闲逛市场也称之“阅”,带有品味、赏鉴之意,将鉴藏与交易视作雅事。詹景凤(1532-1602)在万历时期常阅市于北京灯市,如“张长史宛陵帖。……万历十三年(1586)正月,予在都下于灯市闻之,与韩祭酒言,韩立使人索至”[1]。万历末年的嘉兴,赋闲在家的李日华同样喜爱“阅市”,在《味水轩日记》明确提到“阅市”就有五次,且多有友人相伴,其中有两次购得看中之物,表明市场交易普遍常见。李日华与陈良卿共同阅市,购得南宋罗泌撰《路史》一套,共16本:“五月一日,……遇陈良卿,相与阅市,购得罗长源《路史》,全帙十六本。”[2]虽未提及是否为宋版古书,但必定为喜爱之物。另有次交易不仅购得钟繇书法作品,又有宋代法帖、白定瓷器、成化窑瓷碟,收获颇丰:“九月四日,……阅市,购得钟绍京楷书五经残帖,又宋人牡丹诗帖,白定小瓯一,成窑碟二,俱妙。”[3]
隐性交易,即一种私密性交易,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一般是在非公开场合以人情酬酢、礼尚往来为名从事的交易[37],不属于经济交换行为,多为政治、人情等利益交换,而艺术品在其中多充当货币功能。隐性交易古来已有,如皇帝对臣子的赏赐,臣子的进献,官员的雅贿等等。赏赐与进献等形式在明代依然存在,但较之雅贿、折俸则相形见绌。晚明的隐性交易主要有酬酢、雅贿、折俸几种形式,前一种以文人士大夫为主要参与群体,后两种主要集中于社会上层。明代的隐性交易超越了历史以往,不仅交易的艺术品种多样化,交易主体也涉及多个群体,除达官贵臣与一般官吏外,下层商人、庶民也频繁参与,艺术品成为财富、人情的重要表征。1. 酬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风雅的竞争:晚明的士商关系和书画消费[J]. 叶康宁. 美术学报. 2016(02)
[2]《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及收藏流传[J]. 陈传席. 美术研究. 2009(02)
[3]明代典当业初探[J]. 王海燕. 东北师大学报. 1998(01)
博士论文
[1]一个另类的艺术生态:明代艺术品“雅贿”现象研究[D]. 崔祖菁.南京艺术学院 2013
硕士论文
[1]汪砢玉的书画收藏与艺术交往[D]. 徐凯凯.中国美术学院 2015
本文编号:3232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232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