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初期的理论旅行及其引发的理论问题
发布时间:2021-06-23 16:27
<正>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参与、持续对话的"西方同行"(Western Contemporaries),(1)西方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已将近一个世纪。这一接受过程大约发端于1930年代的译介,并在新中国初期形成较大规模,进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形成热潮。中西之间的学术旅行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既包括"西学东渐",也包括"中学西传"。在这个双
【文章来源】:文艺争鸣.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国际共运背景中的“西马东渐”
二、新中国初期“西马东渐”的学术地图
三、“西马东渐”与新中国初期文论话语建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一个思想史的角度[J]. 刘康. 社会科学. 2020(04)
[2]“新中国文论”:对当代中国文论七十年的一种思考[J]. 曾军. 浙江社会科学. 2019(12)
[3]西方左翼思潮中的毛泽东美学[J]. 曾军. 文学评论. 2018(01)
[4]青年马克思与中国第一次“美学热”——以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为人物表[J]. 夏中义. 文学评论. 2011(05)
[5]布莱希特研究在中国:1929-1998[J]. 俞仪方. 德国研究. 1998(04)
[6]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准备上演《伽俐略传》[J]. 人民戏剧. 1979(01)
[7]“无边的现实主义”还是无耻的“现实主义”?——评加罗迪近著《无边的现实主义》[J]. 罗大冈. 文学评论. 1964(06)
[8]《一种存在主义美学:沙特和梅劳—庞蒂的学说》[J]. 魏克,仲清.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64(01)
[9]眼和心[J]. 梅劳-庞蒂,戴修人.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63(01)
[10]新弗洛伊德主义学派的人格(个性)理论[J]. 霍尔,林德载,沃尔曼,胡寄南.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61(11)
本文编号:3245274
【文章来源】:文艺争鸣.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国际共运背景中的“西马东渐”
二、新中国初期“西马东渐”的学术地图
三、“西马东渐”与新中国初期文论话语建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一个思想史的角度[J]. 刘康. 社会科学. 2020(04)
[2]“新中国文论”:对当代中国文论七十年的一种思考[J]. 曾军. 浙江社会科学. 2019(12)
[3]西方左翼思潮中的毛泽东美学[J]. 曾军. 文学评论. 2018(01)
[4]青年马克思与中国第一次“美学热”——以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为人物表[J]. 夏中义. 文学评论. 2011(05)
[5]布莱希特研究在中国:1929-1998[J]. 俞仪方. 德国研究. 1998(04)
[6]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准备上演《伽俐略传》[J]. 人民戏剧. 1979(01)
[7]“无边的现实主义”还是无耻的“现实主义”?——评加罗迪近著《无边的现实主义》[J]. 罗大冈. 文学评论. 1964(06)
[8]《一种存在主义美学:沙特和梅劳—庞蒂的学说》[J]. 魏克,仲清.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64(01)
[9]眼和心[J]. 梅劳-庞蒂,戴修人.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63(01)
[10]新弗洛伊德主义学派的人格(个性)理论[J]. 霍尔,林德载,沃尔曼,胡寄南.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61(11)
本文编号:3245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245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