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日出》转喻英译的动态识解运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23:11

  本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日出》转喻英译的动态识解运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传统修辞学中,转喻仅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格,具有文学性,处于辅助修饰地位,用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20世纪70年代末,认知语言学兴起,90年代开始,转喻逐渐受到关注,随着转喻研究的深入,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思维和行动中的观点已经逐渐被接受。在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中会涉及到很多转喻现象。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来研究转喻的成果颇丰,如转喻的本质,认知机制和分类等,然而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研究转喻翻译的成果较少。在认知语言学的众多理论中,识解理论可以被用来解释翻译的认知过程。翻译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认知识解活动。识解是人类认知的一种主要方式,它是Langacker(1987)在认知语法理论中提出的术语。它指的是“人们具有用不同方式来理解同一场景的能力”(Langacker,1987:361)。它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形成概念,语义结构并进行语言表达的必经之路。因此识解在翻译过程中如原文理解及译文表达是必不可少的。识解可以从五个维度,即辖域,背景,视角,突显和详略度来描写。话剧《日出》是一部以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剧,批判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在蕴含了中国文化底蕴的话剧《日出》中,在其贴近日常语言的对话中有丰富的转喻表达,这也体现了转喻的普遍性。目前,可以找到的《日出》正式的英译本只有一个,即1960年7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巴恩斯版的《日出》。本文以话剧《日出》及其英译本为语料,以认知语言学中Langacker的识解理论为理论基础,将识解理论运用到转喻翻译中。本文主要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具体分析了识解的五个维度包括辖域,背景,视角,突显和详略度在汉语转喻英译过程中的体现,以期说明识解理论对汉语转喻英译认知过程的解释力,并且进一步对汉语转喻英译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转喻英译 识解 翻译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Introduction10-14
  •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10-11
  • 1.2 Research Questions11
  • 1.3 Research Methodology11-12
  • 1.3.1 Introduction of Sunrise11-12
  • 1.3.2 Introduction of the English Version12
  • 1.4 Layout of the Thesis12-14
  • 2 Literature Review14-21
  • 2.1 Metonymy14-19
  • 2.1.1 Rhetoric Approach to Metonymy14-15
  • 2.1.2 Cognitive Approach to Metonymy15-19
  • 2.1.2.1 Definition of Metonymy16-17
  • 2.1.2.2 Cognitive Principles of Metonymy17
  • 2.1.2.3 Classification of Metonymy17-19
  • 2.2 Metonymy Translation19-21
  • 3 Theoretical Framework21-29
  • 3.1 Construal Theory21-27
  • 3.1.1 Semantic Structure21
  • 3.1.2 Imagery and Construal21-22
  • 3.1.3 Construal Dimensions22-27
  • 3.1.3.1 Scope22-24
  • 3.1.3.2 Background24
  • 3.1.3.3 Perspective24-26
  • 3.1.3.4 Prominence26-27
  • 3.1.3.5 Specificity27
  • 3.2 Construal and Translation27-29
  • 4 An Analysis of Dynamic Construal Operation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etonymiesin Sunrise29-50
  • 4.1 The Analysis of Five Dimensions of Construal in the Process of English Translationof Metonymies in Sunrise29-39
  • 4.1.1 Scope and Background29-31
  • 4.1.2 Perspective31-34
  • 4.1.3 Prominence34-36
  • 4.1.4 Specificity36-39
  • 4.2 The Strategies of Metonymy Translation Based on Construal39-50
  • 4.2.1 Literal Translation39-41
  • 4.2.2 Free Translation41-46
  • 4.2.2.1 Adopting the Specific Vehicle in the TL42-44
  • 4.2.2.2 Adopting the Target in the ST44-46
  • 4.2.3 Combination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46-50
  • 5 Conclusion50-52
  • 5.1 Major Findings50-51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51-52
  • References52-54
  • Acknowledgements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2期

2 何爱晶;;从修辞到认知:国内转喻研究综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2期

3 杨凤平;;原型理论框架下的转喻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庄冬伟;;转喻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09年08期

5 王冬梅;;情感表达中的隐喻及转喻[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孙亚;;转喻的原型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吴淑琼;文旭;;《语法中的转喻和隐喻》评介[J];现代外语;2010年04期

8 姜占好;陶源;;逻辑转喻说略[J];外语研究;2010年05期

9 程琪龙;;转喻种种[J];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10 卢卫中;;转喻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梦岚;;汉语中“火”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9 胡婷;;试论转喻思维在汉英语言形式中的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丽亚;翻译亦是学术:读《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6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磊;转喻意义的语义特征[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厉梅;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转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任伟萌;“着”字构式的转喻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改平;呼和浩特方言中詈骂词的隐喻和转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于菲;英语V-TIME-away构式的选择限制与转喻识解[D];西南大学;2015年

6 陶晓花;语用转喻标记等效值视角下言外转喻翻译[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赵立喜;莫言小说《丰乳肥臀》中的转喻机制及其翻译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宋义;基于语料库的汉英词“脚/foot”的认知隐转喻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庚;《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的转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10 罗敏;隐喻/转喻提高英语多义词教学实效的实证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日出》转喻英译的动态识解运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25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0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