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民艺术鉴赏的多向度解构与重构——基于运河乡民艺术的哲学审视
发布时间:2021-06-28 10:01
乡民艺术根植于乡土社会,立足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宏观背景,是基层乡土社会重要的文化表征实践,对于乡村文化空间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乡民艺术鉴赏的多元维度、价值取向和路径的解析,以运河流域乡民艺术为例,实现乡民艺术鉴赏多向度的重构。乡民艺术区别于其他的艺术形式,具有特殊的审美关切和意义。其一,乡民艺术具有多元的艺术形态,是极为丰富的体验源泉;其二,乡民艺术的鉴赏向整个村落语境而敞开,是兼具自然性与历史性的艺术形式;其三,常识与科学知识是乡民艺术鉴赏由琐碎肤浅走向严肃深刻的必要条件。乡民艺术所涉及的知识性的、概念性的空间是广阔的,鉴赏乡民艺术文本不只局限于其艺术本体,还包含文本中所凝结的各种自然和历史性的意义生产。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7(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乡民艺术鉴赏的维度
总而言之,乡民艺术具有充足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包含多元的感知联觉。基于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两个价值维度将乡民艺术鉴赏途径划分为:艺术途径、参与途径、认知途径和融合途径。艺术途径更为注重乡民艺术的主观化的设计理念和表现形式,强调乡民艺术认知中“人”的主观意识和精神;参与途径更为注重观众的在场体验,倡导游客“如其所好”地鉴赏,艺术本体的客观认知和主观想象不是他们所关注的重点;认知途径更为注重通过民俗客观化途径形塑乡民艺术的鉴赏;最为理想的途径为融合途径,这种途径追求艺术本体现实性与浪漫性的结合。这些途径在创造积极的、严肃的和创造性的艺术体验的同时,也试图把握乡民艺术的本质。(一)艺术途径
融合途径是在维持乡民艺术传承和发展的价值目标下,由民俗客观化与艺术主观化逐渐达成的相对均衡的鉴赏模式。乡民艺术鉴赏的实质就是在强化观众在场审美经验的同时,凸显乡民艺术在乡土社会中的精神和文化内核。“乡民”作为乡民艺术意义生发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乡民艺术“内源性自生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乡民艺术与乡土社会的文化互构的重要保障。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作为“外源性嵌入式”的主体开始介入到乡民艺术的文化空间的重构。融合型鉴赏模式的建构关键在于汲取“乡民”与“游客”这两个主体对乡民艺术本体空间和建构空间的认知,构建起“艺”“乡”“民”“客”之间的互动关系,优化鉴赏结构和方法。应该依据图3所示,以艺术途径、参与途径和认知途径的思想为前提,实现对“艺”“乡”“客”三方面的解构和重构,最终实现对乡民艺术文化内核和艺术想象力的探索。具体可以分别从经验、理论和叙事三方面来建构。在经验方面,倡导身体在场的多元感知联觉。乡民艺术鉴赏并非局限于艺术本体,它包含更加多元的感知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激发展演者与观演者丰富的感性意识,强化独特的审美体验。同时,身体在场和感知联觉也可以实现乡民艺术表现内容的重构。在理论方面,注重严肃恰当的经验论。乡民艺术鉴赏具有明显的经验论色彩,但绝不是排斥对内容的任何关注。自然和文化知识对于理解乡民艺术的表现内容和意义具有重要有意义,否则,乡民艺术的审美经验则沦为一种罕见的纯粹经验。在叙事方面,注重乡民艺术文本叙事的解读。乡民艺术文本具有多元属性,从知识体系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作为乡民艺术本体的艺术形态,包括乡民艺术的表现内容和方式;二是作为文化符号的乡民艺术,即乡民艺术在历史语境中所发生的意义生产和嬗变;三是与乡民艺术产生密切相关的环境,包括乡民艺术所处村落语境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情态。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民艺术的历史记忆与宗教呈现——基于甘肃临潭太平社火的田野调查[J]. 王彦龙. 世界宗教文化. 2017(01)
[2]乡民艺术组织与村落生活的互构——以鲁西山村三德范的扮玩为田野个案[J]. 高向华. 中国山地民族研究集刊. 2015(01)
[3]新时期乡民艺术发展与公共社会建设[J]. 张士闪. 戏剧文学. 2012(07)
[4]中国乡民艺术的精神镜像与吉祥表达[J]. 马知遥. 民俗研究. 2009(01)
[5]从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到返归乡土语境——评20世纪的中国乡民艺术研究[J]. 张士闪. 文史哲. 2007(03)
[6]村落语境中的艺术表演与文化认同——以小章竹马活动为例[J]. 张士闪. 民族艺术. 2006(03)
[7]从现代性到后现代:中国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J]. 耿波. 齐鲁艺苑. 2006(04)
[8]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J]. 刘铁梁. 民族艺术. 2006(01)
博士论文
[1]乡民艺术与民间自治传统[D]. 朱振华.山东大学 2017
[2]乡土社会与乡民的艺术表演[D]. 张士闪.北京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村落组织与乡民艺术表演[D]. 高向华.山东大学 2014
[2]乡民艺术的盛衰与村落公共生活[D]. 王丽.湘潭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54111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7(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乡民艺术鉴赏的维度
总而言之,乡民艺术具有充足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包含多元的感知联觉。基于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两个价值维度将乡民艺术鉴赏途径划分为:艺术途径、参与途径、认知途径和融合途径。艺术途径更为注重乡民艺术的主观化的设计理念和表现形式,强调乡民艺术认知中“人”的主观意识和精神;参与途径更为注重观众的在场体验,倡导游客“如其所好”地鉴赏,艺术本体的客观认知和主观想象不是他们所关注的重点;认知途径更为注重通过民俗客观化途径形塑乡民艺术的鉴赏;最为理想的途径为融合途径,这种途径追求艺术本体现实性与浪漫性的结合。这些途径在创造积极的、严肃的和创造性的艺术体验的同时,也试图把握乡民艺术的本质。(一)艺术途径
融合途径是在维持乡民艺术传承和发展的价值目标下,由民俗客观化与艺术主观化逐渐达成的相对均衡的鉴赏模式。乡民艺术鉴赏的实质就是在强化观众在场审美经验的同时,凸显乡民艺术在乡土社会中的精神和文化内核。“乡民”作为乡民艺术意义生发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乡民艺术“内源性自生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乡民艺术与乡土社会的文化互构的重要保障。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作为“外源性嵌入式”的主体开始介入到乡民艺术的文化空间的重构。融合型鉴赏模式的建构关键在于汲取“乡民”与“游客”这两个主体对乡民艺术本体空间和建构空间的认知,构建起“艺”“乡”“民”“客”之间的互动关系,优化鉴赏结构和方法。应该依据图3所示,以艺术途径、参与途径和认知途径的思想为前提,实现对“艺”“乡”“客”三方面的解构和重构,最终实现对乡民艺术文化内核和艺术想象力的探索。具体可以分别从经验、理论和叙事三方面来建构。在经验方面,倡导身体在场的多元感知联觉。乡民艺术鉴赏并非局限于艺术本体,它包含更加多元的感知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激发展演者与观演者丰富的感性意识,强化独特的审美体验。同时,身体在场和感知联觉也可以实现乡民艺术表现内容的重构。在理论方面,注重严肃恰当的经验论。乡民艺术鉴赏具有明显的经验论色彩,但绝不是排斥对内容的任何关注。自然和文化知识对于理解乡民艺术的表现内容和意义具有重要有意义,否则,乡民艺术的审美经验则沦为一种罕见的纯粹经验。在叙事方面,注重乡民艺术文本叙事的解读。乡民艺术文本具有多元属性,从知识体系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作为乡民艺术本体的艺术形态,包括乡民艺术的表现内容和方式;二是作为文化符号的乡民艺术,即乡民艺术在历史语境中所发生的意义生产和嬗变;三是与乡民艺术产生密切相关的环境,包括乡民艺术所处村落语境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情态。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民艺术的历史记忆与宗教呈现——基于甘肃临潭太平社火的田野调查[J]. 王彦龙. 世界宗教文化. 2017(01)
[2]乡民艺术组织与村落生活的互构——以鲁西山村三德范的扮玩为田野个案[J]. 高向华. 中国山地民族研究集刊. 2015(01)
[3]新时期乡民艺术发展与公共社会建设[J]. 张士闪. 戏剧文学. 2012(07)
[4]中国乡民艺术的精神镜像与吉祥表达[J]. 马知遥. 民俗研究. 2009(01)
[5]从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到返归乡土语境——评20世纪的中国乡民艺术研究[J]. 张士闪. 文史哲. 2007(03)
[6]村落语境中的艺术表演与文化认同——以小章竹马活动为例[J]. 张士闪. 民族艺术. 2006(03)
[7]从现代性到后现代:中国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J]. 耿波. 齐鲁艺苑. 2006(04)
[8]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J]. 刘铁梁. 民族艺术. 2006(01)
博士论文
[1]乡民艺术与民间自治传统[D]. 朱振华.山东大学 2017
[2]乡土社会与乡民的艺术表演[D]. 张士闪.北京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村落组织与乡民艺术表演[D]. 高向华.山东大学 2014
[2]乡民艺术的盛衰与村落公共生活[D]. 王丽.湘潭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541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254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