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3 19:2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这一学派自打出现后就在各学科中产生了较大的触动,因而逐渐浸透到其他人文学科中,构成了一个浩瀚宏壮的思想体系,其中囊括了宗教哲学、民族社会等诸多学科领域,因此精神分析也被视作了孕育于上个世纪中的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学说中的一个,其余铢两悉称的思想学说是自然科学层面的日心说和进化论。既然精神分析学说能够与上述两个对于自然学科而言具有革故鼎新的意义的学说摆在同一个位置上时,也就从侧面映证了精神分析学说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论文立足于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日程生活的精神病理学》、《谨慎分析引论新编》、《图腾与禁忌》等,研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具体涉及到了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释梦理论、性本能理论和焦虑理论等弗洛伊德主要心理学问题,并指出,弗洛伊德是如何将之运用于审美领域。论文指出,精神分析美学即是以人的原欲引导出无意识,原欲的升华是艺术家在社会以及历史的背景之下对艺术的创作,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的主题的分析,是弗洛伊德从心理学角度对精神分析美学的阐释,该美学思想认为人人都有俄狄浦斯情结...
【文章来源】: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思想背景与理论基础
第二节 理论产生及形成发展
第二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的核心论断
第一节 无意识理论
一、无意识是人类潜藏的经历及欲望
二、前意识是被初步察觉到的无意识
三、意识是社会及理性培育出的观念
四、意识、无意识以及前意识三者之间的结构及联系
五、无意识理论在文学解析领域中的贡献
第二节 人格结构理论
一、本我来源于追逐欢愉的需求
二、自我是环境培育出的理性本我
三、超我是规范教育出的完美人格
四、本我、自我以及超我三者之间的结构及联系
第三节 防御机制理论
一、自我防御机制来源于人格的自我保护
二、常见心理防御机制的具体种类
第四节 释梦理论
一、释梦理论
二、梦的作用
三、梦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第五节 性本能理论
一、性本能产生的动机:力比多
二、力比多发展的四个时期
第三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的影响与局限
第一节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的影响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对现代派作家的影响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对20世纪以来的批评家的影响
三、弗洛伊德首次把“俄狄浦斯情结”概念引入文学批评领域
四、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的跨学科跨领域影响
第二节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的局限
一、在刻画人物上为表现“本我”而呈现出一种“无主题”状态
二、以情欲为本原容易把文学及其评论引向固定、疆化的死胡同
三、用“俄狄浦斯情结”解释一切悲剧作品显得偏激和荒唐
四、过分夸大了性欲对文艺创作和评论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J]. 王键. 世界科学. 2008(04)
[2]后现代精神分析学[J]. 诺曼·N·霍兰德,程爱民. 国外文学. 1993(02)
本文编号:3282658
【文章来源】: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思想背景与理论基础
第二节 理论产生及形成发展
第二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的核心论断
第一节 无意识理论
一、无意识是人类潜藏的经历及欲望
二、前意识是被初步察觉到的无意识
三、意识是社会及理性培育出的观念
四、意识、无意识以及前意识三者之间的结构及联系
五、无意识理论在文学解析领域中的贡献
第二节 人格结构理论
一、本我来源于追逐欢愉的需求
二、自我是环境培育出的理性本我
三、超我是规范教育出的完美人格
四、本我、自我以及超我三者之间的结构及联系
第三节 防御机制理论
一、自我防御机制来源于人格的自我保护
二、常见心理防御机制的具体种类
第四节 释梦理论
一、释梦理论
二、梦的作用
三、梦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第五节 性本能理论
一、性本能产生的动机:力比多
二、力比多发展的四个时期
第三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的影响与局限
第一节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的影响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对现代派作家的影响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对20世纪以来的批评家的影响
三、弗洛伊德首次把“俄狄浦斯情结”概念引入文学批评领域
四、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的跨学科跨领域影响
第二节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的局限
一、在刻画人物上为表现“本我”而呈现出一种“无主题”状态
二、以情欲为本原容易把文学及其评论引向固定、疆化的死胡同
三、用“俄狄浦斯情结”解释一切悲剧作品显得偏激和荒唐
四、过分夸大了性欲对文艺创作和评论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J]. 王键. 世界科学. 2008(04)
[2]后现代精神分析学[J]. 诺曼·N·霍兰德,程爱民. 国外文学. 1993(02)
本文编号:3282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282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