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秦兆阳文艺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8 12:28
  秦兆阳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其文艺观主要体现在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和把握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接受,对文学创作与编辑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反思,是他独具个人特色的现实主义文艺观生成的三重原因。为了纠正建国初期文学创作中大量存在的教条主义和公式主义倾向,秦兆阳从理论上有针对性地论述了“写真实”、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创作等问题。在“写真实”问题上,他认为文艺要忠于客观真实并充分表达客观真实,与此同时还要求达到高度的艺术性;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他主张把文艺为政治服务理解为“一个长远性的总要求”,认为在具体的文学批评中必须做到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统一。对于文艺创作问题,秦兆阳阐述最集中,也最多。他强调,创作时要充分考虑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力求在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中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从而克服文艺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弊病。秦兆阳的文艺观在20世纪50年代影响极大,对此,文艺界褒贬不一。归纳起来,当时的批判者主要指责秦兆阳是“现代修正主义者”“两面派”。从批判的前因后果和批判的形态来看,批判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但也同样存在“前言”“后语”不搭的矛盾。可以说,秦兆阳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几乎涉及了马... 

【文章来源】:湖南理工学院湖南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2章 秦兆阳文艺观的形成
    2.1 在创作中思考
    2.2 在“磨稿”中求索
    2.3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接受
第3章 秦兆阳文艺观的主要内容
    3.1 文艺与真实
        3.1.1 忠于客观真实
        3.1.2 充分表达真实
    3.2 文艺与政治
        3.2.1 文艺为政治服务是“一个长远性的总要求”
        3.2.2 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必须统一”
    3.3 文艺与创作
        3.3.1 克服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3.3.2 文学作品的独特性源于作家的艺术个性
        3.3.3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塑造人物形象
第4章 对秦兆阳文艺观批判的反思
    4.1 《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的发表及其命运
    4.2 批判的主要观点
        4.2.1 现代修正主义者——以修正主义反党反社会主义
        4.2.2 “两面派”——理论内在的空隙与“前后矛盾”
    4.3 对批判的反思
        4.3.1 批判的必然性
        4.3.2 批判中的“前言”与“后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实主义在当代──以秦兆阳“广阔的道路”为考察中心[J]. 王静静.  扬子江评论. 2015(06)
[2]论秦兆阳及其《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J]. 曹倩倩.  文学教育(上). 2015(11)
[3]现实主义:广阔道路,还是窄路?——当代现实主义的境遇[J]. 旷新年.  文艺研究. 2014(06)
[4]论“十七年”文学批评中的“调子低沉”[J]. 寇鹏程.  许昌学院学报. 2012(06)
[5]《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编辑学案分析[J]. 李频.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6]编辑家秦兆阳研究中若干问题探析[J]. 李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7]编辑家秦兆阳研究现状分析[J]. 王瑞.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2(03)
[8]寻找政治:“十七年”文学批评中“歪曲”话语的逻辑[J]. 寇鹏程.  文学评论. 2012(03)
[9]“大编辑”秦兆阳的理想主义人格特质[J]. 范继忠.  中国出版. 2012(03)
[10]秦兆阳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对一桩历史公案的再认识[J]. 韩彬.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1)

博士论文
[1]文学编辑家秦兆阳研究[D]. 周国清.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一体与异质[D]. 陈宁.山东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写真实”理论在当代文学体制内的境遇考辨[D]. 刘志勇.杭州师范大学 2013
[2]《人民文学》与百花时代[D]. 杨磊.北京大学 2012
[3]多重身份中的纠葛与前行[D]. 赵然.华东师范大学 2012
[4]秦兆阳期刊编辑活动及编辑思想研究[D]. 姚守勤.河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29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329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a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