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礼文学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6 05:18
王礼(1314-138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工于文章,著述甚富,但多散佚。今唯所著《麟原文集》前后共二十四卷存世。王礼的文名传扬于外,颇受时人推重,且其为人也得到了当时文学之士的认可。其文学思想理论颇为丰富,在元代文学理论中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内蕴着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本文主要力求探究王礼其人及其文学思想。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王礼的生平与交游。首先对其生平、交游情况做了考察,探究了其文学思想形成的渊源。第二章:王礼的学术渊源、心态及文学批评。首先论述其家乡文化传统,进一步探究其文学思想形成的渊源,并引出其文士、遗民与隐士的三种身份及心态。再论述王礼对于伯颜子中诗集及他人诗文的文学批评。第三章:王礼的文学思想探论。以其《麟原文集》为底本对其文学思想进行考论,提炼出了他的四个主要文学观——“传可诵者,必其善言情性”——情性论、“诗自真情实景,便异凡俗”——情景论、“文之在天地间,二气之为也”——文“气”论、“收而辑之,为士者之职”——采诗存史观。最后,于结语部分大致梳理了其四种主要文学思想在明清的延续发展,得出结论:王礼的文学思想在元代有着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于后世...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王礼的生平与交游
一、王礼生平与著述
二、王礼的交游考略
(一)与文友之交游
1、李祁
2、伯颜子中
(二)雅集活动
(三)与医者之交往
第二章 王礼的学术渊源、心态及文学批评
一、王礼的学术思想与庐陵文化传统
二、王礼的文士、遗民与隐士的三种心态
三、王礼的文学批评述考
第三章 王礼的文学思想探论
一、“传可诵者,必其善言情性”——情性论
二、“诗自真情实景,便异凡俗”——情景论
三、“文之在天地间,二气之为也”——文“气”论
四、“收而辑之,为士者之职”——采诗存史观
结语:王礼文学理论之影响与评价
一、情性论
二、情景论
三、文“气”论
四、采诗存史观
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二、论文类
(一)期刊论文类
(二)学位论文类
附录 :王礼年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抉择·执念·使命:元遗民的心态与诗学观——以戴良、丁鹤年、李祁、王礼为例[J]. 武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2]《全元文》作者地理分布及其原因分析[J]. 徐永明,黄鹏程.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3]末世悲歌 堪比文山——论伯颜子中其人其诗[J]. 李军. 民族文学研究. 2017(01)
[4]理、气、心与元代文论家的理论建构[J]. 查洪德. 文学评论. 2010(01)
[5]元代诗学理论发展的轨迹[J]. 文师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1)
[6]元人对散文风格的追求[J]. 查洪德. 古典文学知识. 2000(02)
博士论文
[1]元代诗序研究[D]. 杨匡和.广西师范大学 2014
[2]中国古典意象史论[D]. 赵天一.西南大学 2012
[3]元代诗学研究[D]. 云国霞.四川大学 2007
[4]元末江南文人风尚与文学[D]. 彭茵.南京师范大学 2006
[5]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D]. 查洪德.河北大学 2004
[6]宋代江西文化地理研究[D]. 刘锡涛.陕西师范大学 2001
[7]金元诗学理论研究[D]. 文师华.上海师范大学 2000
硕士论文
[1]元代江西文人诗集序文之整理与研究[D]. 郝永伟.江西师范大学 2008
[2]元代诗学初探[D]. 章慧丽.安徽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86824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王礼的生平与交游
一、王礼生平与著述
二、王礼的交游考略
(一)与文友之交游
1、李祁
2、伯颜子中
(二)雅集活动
(三)与医者之交往
第二章 王礼的学术渊源、心态及文学批评
一、王礼的学术思想与庐陵文化传统
二、王礼的文士、遗民与隐士的三种心态
三、王礼的文学批评述考
第三章 王礼的文学思想探论
一、“传可诵者,必其善言情性”——情性论
二、“诗自真情实景,便异凡俗”——情景论
三、“文之在天地间,二气之为也”——文“气”论
四、“收而辑之,为士者之职”——采诗存史观
结语:王礼文学理论之影响与评价
一、情性论
二、情景论
三、文“气”论
四、采诗存史观
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二、论文类
(一)期刊论文类
(二)学位论文类
附录 :王礼年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抉择·执念·使命:元遗民的心态与诗学观——以戴良、丁鹤年、李祁、王礼为例[J]. 武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2]《全元文》作者地理分布及其原因分析[J]. 徐永明,黄鹏程.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3]末世悲歌 堪比文山——论伯颜子中其人其诗[J]. 李军. 民族文学研究. 2017(01)
[4]理、气、心与元代文论家的理论建构[J]. 查洪德. 文学评论. 2010(01)
[5]元代诗学理论发展的轨迹[J]. 文师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1)
[6]元人对散文风格的追求[J]. 查洪德. 古典文学知识. 2000(02)
博士论文
[1]元代诗序研究[D]. 杨匡和.广西师范大学 2014
[2]中国古典意象史论[D]. 赵天一.西南大学 2012
[3]元代诗学研究[D]. 云国霞.四川大学 2007
[4]元末江南文人风尚与文学[D]. 彭茵.南京师范大学 2006
[5]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D]. 查洪德.河北大学 2004
[6]宋代江西文化地理研究[D]. 刘锡涛.陕西师范大学 2001
[7]金元诗学理论研究[D]. 文师华.上海师范大学 2000
硕士论文
[1]元代江西文人诗集序文之整理与研究[D]. 郝永伟.江西师范大学 2008
[2]元代诗学初探[D]. 章慧丽.安徽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86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386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