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美学的审美意境与生态精神
发布时间:2021-12-16 09:44
中国禅宗美学以东方的智慧,借艺术之力,对人与自然间关系的断裂予以间性弥合。这样的艺术智慧以审美意境的形式呈现在诗歌中予以艺术的表达,就是"性空"与"意生言外";体现在绘画中并予以艺术的表达,就是"色空"与"止观";聚合在音乐中,表现出的则是"离色离相"与"寂灭无我"。与审美意境相伴而生的,是以整体观"圆照"为特征的禅宗美学之生态精神,而作为生命之母的大自然既是禅宗美学审美意境传达的特殊媒介,更是其生态精神得以表现的重要载体。中国禅宗美学对待自然所秉持的"道在当下"之生态精神,使其在哲学观上十分重视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唯心体悟。中国禅宗在某种意义上承继了老庄精神,强调了"色"与"空"二者间的辩证关系,追求还原众生之本来面目的"心道"。由玄到禅的中国禅宗美学,其强调的"心本体"蕴含着对于个体生命与感性的尊重、探索以及个人认识、理解、开悟的途径等。禅宗世界中的自然心相化使得其对真如法身之追求的兴趣,远远高过对自然客观事物本身规律性的探讨,这种只关注个体直观世界对自然"顿如显现"进行观照的行为,既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的诸多领域,也在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其独有的审美意境与生态精神。
【文章来源】:艺术百家. 2020,36(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境生象外,禅意无极:禅宗美学之审美意境与生态精神追求在诗歌艺术中的表现
(一)缘起“性空”:禅意与诗境超越个体自相、进入和合共相的原初发端
1.“自性”修为:禅意与诗境均蕴含着自得解悟、悲悯苍生的人文关怀
2.“空”之般若:禅诗揭示人与自然的本质皆为“空”,须丢弃妄念和烦恼
(二)“圆照”之境:作为禅宗美学对于生态系统全面深入、浑然圆融的整体观照方式
1.无言之美:禅宗“不立文字”,在平常事物中参悟玄理幽微
2.圆融合一:人道、禅道与天道间的整体观照与把握
二、画中阡陌,纸上须弥:禅宗美学之审美意境与生态精神追求在绘画艺术中的表现
(一)水墨“色空”:选择黑、白、灰的水墨语言是为了追求自由、卓然的精神世界,充满着禅意氛围的笔情墨趣营造出“色空”的审美意境
1.色相全眠:水墨之“色”暗合禅者之心的清净、智慧与空寂
2.空灵本性:超脱色相、“洞见自性”方能进入恬静的顿悟之境
(二)“止观”禅境:作为禅宗美学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所体现的两大审美意境的“色空”与“止观”,突出对“心”的关注即是对人的自性精神生态基因的审美观照,它可以使之与所描摹的外部世界如山水、植物、动物等具体物象同形同构,更能在追求自然、自在的精神生态的过程中去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
1.静观默照:息虑宁心有助画意与禅心的“反观自性”
2.定“境”生“慧”:天地长空为“心性合一”的参悟提供了生态环境
三、空寂无我,自在之音:禅宗美学之审美意境与生态精神追求在音乐艺术中的表现
(一)声色皆空:禅宗“以音声为佛事”,与中国传统音乐追求“心心相印,拈花微笑”的境界相贯通,中国传统文化以音乐作品抒禅隐之意、写逸士之心,暗合了离色离相的禅门意境,声色皆空也成为音乐艺术在禅门意境之中的典型表现
1.“琴心”即佛:琴与禅道艺相通,追求一种寂灭无我的审美意境
2.离色离相:文人逸士借琴音托物言志,追求禅境
(二)自性无我:禅宗美学不仅着意于生命属性的生态精神,而且也看重从整体论角度出发观照事物存在并兼顾其内在的相通性。从音乐本体的内在精神出发,将审美欣赏活动中所悟得的生命体悟,大而化之为某种以与自然和融为一为目标的生态精神,内外俱澄,可修复人与自然间的间性关系
1.空诸所有:不被语义束缚,注重感性体验才能进入禅宗的审美意境
2.内外俱澄:音乐注重内外互通,有助于人与自然建立完整的通感联系
四、结语:中国禅宗美学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诸多领域,在历史积淀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审美意境表现与生态精神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严羽诗歌美学的观念系统辨识[J]. 胡家祥. 东南学术. 2018(03)
[2]余谋昌与鲁枢元关于“生态精神”的通信[J]. 余谋昌,鲁枢元. 河南社会科学. 2001(01)
本文编号:3537919
【文章来源】:艺术百家. 2020,36(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境生象外,禅意无极:禅宗美学之审美意境与生态精神追求在诗歌艺术中的表现
(一)缘起“性空”:禅意与诗境超越个体自相、进入和合共相的原初发端
1.“自性”修为:禅意与诗境均蕴含着自得解悟、悲悯苍生的人文关怀
2.“空”之般若:禅诗揭示人与自然的本质皆为“空”,须丢弃妄念和烦恼
(二)“圆照”之境:作为禅宗美学对于生态系统全面深入、浑然圆融的整体观照方式
1.无言之美:禅宗“不立文字”,在平常事物中参悟玄理幽微
2.圆融合一:人道、禅道与天道间的整体观照与把握
二、画中阡陌,纸上须弥:禅宗美学之审美意境与生态精神追求在绘画艺术中的表现
(一)水墨“色空”:选择黑、白、灰的水墨语言是为了追求自由、卓然的精神世界,充满着禅意氛围的笔情墨趣营造出“色空”的审美意境
1.色相全眠:水墨之“色”暗合禅者之心的清净、智慧与空寂
2.空灵本性:超脱色相、“洞见自性”方能进入恬静的顿悟之境
(二)“止观”禅境:作为禅宗美学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所体现的两大审美意境的“色空”与“止观”,突出对“心”的关注即是对人的自性精神生态基因的审美观照,它可以使之与所描摹的外部世界如山水、植物、动物等具体物象同形同构,更能在追求自然、自在的精神生态的过程中去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
1.静观默照:息虑宁心有助画意与禅心的“反观自性”
2.定“境”生“慧”:天地长空为“心性合一”的参悟提供了生态环境
三、空寂无我,自在之音:禅宗美学之审美意境与生态精神追求在音乐艺术中的表现
(一)声色皆空:禅宗“以音声为佛事”,与中国传统音乐追求“心心相印,拈花微笑”的境界相贯通,中国传统文化以音乐作品抒禅隐之意、写逸士之心,暗合了离色离相的禅门意境,声色皆空也成为音乐艺术在禅门意境之中的典型表现
1.“琴心”即佛:琴与禅道艺相通,追求一种寂灭无我的审美意境
2.离色离相:文人逸士借琴音托物言志,追求禅境
(二)自性无我:禅宗美学不仅着意于生命属性的生态精神,而且也看重从整体论角度出发观照事物存在并兼顾其内在的相通性。从音乐本体的内在精神出发,将审美欣赏活动中所悟得的生命体悟,大而化之为某种以与自然和融为一为目标的生态精神,内外俱澄,可修复人与自然间的间性关系
1.空诸所有:不被语义束缚,注重感性体验才能进入禅宗的审美意境
2.内外俱澄:音乐注重内外互通,有助于人与自然建立完整的通感联系
四、结语:中国禅宗美学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诸多领域,在历史积淀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审美意境表现与生态精神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严羽诗歌美学的观念系统辨识[J]. 胡家祥. 东南学术. 2018(03)
[2]余谋昌与鲁枢元关于“生态精神”的通信[J]. 余谋昌,鲁枢元. 河南社会科学. 2001(01)
本文编号:35379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537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