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家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以文氏家族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03 04:01
  近现代以前,人们的活动范围受限,“子承父业”便成了家庭最好的生存技能选择,“家学艺术”也因此得以传承,并长期处于稳固阶段。在“家学艺术”的传承中,题材内容虽不算独特,艺术风格较为接近,创新程度也并不高,但在历朝历代交通工具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家学艺术”却利用其天生优势,起到了传承家学文化理念与传播时代艺术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足不出户便可观摩历代大师的著作。与此同时,先进的印刷技术也为艺术的普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批又一批的高仿古画、高清画册让艺术不再止步于家学传承或师门传承。现今,“家学艺术”表面上已逐渐失去它的重要性,曾经稳固的“子承父业”艺术时代也已不复存在,然而我们今天仍旧可以看到许多人在众多就业方向面前选择了传承与发展其“家学艺术”,一生从事艺术工作,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研究。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分析文氏“家学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案例,进而找出“家学艺术”流传的规律性现象,对今人的艺术学习和创作能有所启示,同时对“家学艺术”在我国艺术史上所做出的贡献予以肯定。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分析明朝文氏家族三位达到自我艺术发展的传承者,即文彭、文震亨、文俶,挖掘他们在“家学艺术”基础上的发... 

【文章来源】:深圳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家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以文氏家族为例


苏州文氏家族总世系图(文征明一脉另计)

世系,家族,艺术家


“家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文氏家族为例11图2文征明一脉世系图注:资料来源于文含《文氏族谱续集》,曲史丛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文氏家族的发展与吴门画派的发展可以说是同步的,许多文氏家族后人均为吴门画派艺术家,如文彭、文嘉等。文氏“家学艺术”也在推广家学和世代流传中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度,因此,文氏家族培养出许多出色的艺术家,并在中国艺术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本文以文氏家族为例研究“家学艺术”,故选取文氏家族中的艺术家并按照世系整理成表,由文林(文征明父)始:表1:文氏家族世代艺术家简介世次名字号文艺才能主要作品

整体布局,故宫博物院,墨兰,兰草


“家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文氏家族为例19图3:文征明《兰竹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图4:文彭《墨竹图》局部(广东省博物馆)图5:文征明《兰竹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图6:文彭《墨兰图》局部(故宫博物院)文征明画兰竹常以坡石坚实的质地反衬兰草的秀润清雅(图5),这一点也体现在文彭的《墨兰图》中(图6)。首先,两幅画面的相似点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右下角处土坡的倾斜角度和表现手法(飞白用笔、书写笔意)等几乎一致;二是两幅画面上方的兰叶生长方向也相似。两幅作品的兰叶均体现出看似纷杂、实则有序的协调气息,而疏密相间的整体布局关系也加强了兰叶的轻柔飘逸和园野情趣。其次,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文彭的兰草整体呈瘦高型,文征明呈宽瘦型;二是两人对兰花的刻画略有不同,文征明之兰倾向于盛开状态,而文彭之兰大多倾向于初开状态;三是文彭用墨较重,文征明却喜用大面积淡墨色配以重墨点来加强对比。绘画气韵上,文征明的淡墨兰叶潇洒俊逸,兰、竹、石的结合也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姿态变化,体现出酣畅淋漓的水墨精神和点簇灵秀的美学境界;文彭之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征明《临赵松雪兰石图》考——兼谈文氏兰竹题材绘画[J]. 王连起.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3(03)

博士论文
[1]先秦儒家家庭伦理及其当代价值[D]. 吕红平.河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耕读传家与书法传承[D]. 粟健.西南大学 2017
[2]魏晋时期中国书画的传承[D]. 王雅琪.齐齐哈尔大学 2016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学教育研究[D]. 何丽丽.吉林大学 2013
[4]中国古代书画名门家学传承方式研究[D]. 荆芳.广州大学 2012
[5]明清时期苏州文氏世家研究[D]. 陶莎莎.苏州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65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565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0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