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翻译中的交互主体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8 22:21
  哲学能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指导。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出现是西方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翻译研究的交互主体性转向从哲学上的交互主体性转向得到启示,同时这也是翻译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翻译史上曾出现的作者中心主义、文本中心主义和读者(译者)中心主义都属于个体中心主义,反映的是一种以“我”为主体、他人为客体的个体主体性。因为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忽略了他人对自我的意义,翻译的主体性研究走入了困境。翻译中的交互主体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场的。西方翻译界对交互主体性的研究不多,主要有诺德的“功能+忠诚”原则,以及罗宾逊的“对话性”理论范式。诺德在“功能”的基础上引入“忠诚”,是对翻译中激进的功能主义的一种纠正,避免了只考虑译文读者而忽略原文作者的偏向。罗宾逊在翻译的路德范式和歌德范式基础上提出了对话性范式。在罗宾逊看来,对话最能反映翻译的本质。对话范式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及他受到的来自个人身体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国内翻译研究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主体”与“主体性”问题。总结这二十几年的研究,对“主体性”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译者的主体意识与主体性;2)翻译中的主体;3)...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分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论文基本结构
第二章 交互主体性与胡塞尔现象学
    第一节 悬搁和先验自我
    第二节 构造和他我
    第三节 造对和单子共同体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交互主体性在西方哲学中的发展
    第一节 宗教神学交互主体性思想
        3.1.1 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
        3.1.2 雅斯贝尔斯的“生存交往”与“超越存在”
        3.1.3 马塞尔的“功能”与“信仰”
    第二节 存在主义交互主体性思想
        3.2.1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与“诗意地栖居”
        3.2.2 萨特的“注视”与“兄弟关系”
        3.2.3 梅洛-庞蒂的“身体-意识”与“可逆性”
    第三节 解释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与“效果历史”
    第四节 对话论:巴赫金的“对话关系”与“复调合声”
    第五节 社会学交互主体性思想
        3.5.1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与“交往理性”
        3.5.2 舒茨的“视角互换”与“生活世界”
        3.5.3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交往实践”
    第六节 对交互主体性的思考和界定
        3.6.1 交互主体性的本质是主体性
        3.6.2 交互主体性的主体是社会活动中的人
        3.6.3 交互主体性包含能动性和交互关系
        3.6.4 交互主体性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翻译中交互主体性的理论阐释:内涵、特征及意义
    第一节 翻译中的主体性研究
        4.1.1 译者的主体意识与主体性
        4.1.2 翻译中的主体问题
        4.1.3 翻译中主体性的范围与限度
        4.1.4 翻译中交互主体性的出场
    第二节 翻译中交互主体性的内涵
        4.2.1 本质:交互关系下的主体性
        4.2.2 前提:存在差异的复数主体
        4.2.3 必要:人格平等的交往活动
        4.2.4 补充:彼此制约的互作用力
    第三节 翻译中交互主体性的特征
        4.3.1 差异性
        4.3.2 平等性
        4.3.3 平衡性
        4.3.4 整体性
    第四节 交互主体性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4.4.1 交互主体性有助于建立主体间的正常伦理关系
        4.4.2 交互主体性有助于翻译研究走出由二元对立思维造成的困境
        4.4.3 交互主体性有助于翻译回归对实践研究的重视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交互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第一节 《离骚》翻译中向“他文化”求同的交互主体性
        5.1.1 杨宪益译《离骚》中体现的交互主体性
        5.1.2 霍克斯译《离骚》中体现的交互主体性
    第二节 《红楼梦》翻译中向“我文化”回归的交互主体性
        5.2.1 杨宪益译《红楼梦》中体现的交互主体性
        5.2.2 霍克斯译《红楼梦》中体现的交互主体性
    第三节 主体间与文化间的动态平衡
        5.3.1 主体向他者或自我趋同的“承认运动”
        5.3.2 中国典籍翻译的交互主体性思考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本论文研究总结
    第二节 中国古典文化中体现的交互主体性思想
    第三节 交互主体性对建立系统独立的翻译学科的启示
    第四节 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与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批判与建构——论翻译的主体间性[J]. 谭芳,黄振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10)
[2]傅雷与罗曼·罗兰——译者与作者,跨文化视角下翻译主体间性研究[J]. 唐桂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S2)
[3]功能翻译理论中主体和主体间性的现象学考辨[J]. 华有杰.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4)
[4]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J]. 常晖,黄振定.  外语学刊. 2011(03)
[5]展现他者:译者在主体间性中的伦理使命[J]. 蔡例利,申连云.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6]实践哲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J]. 李菁.  理论月刊. 2011(03)
[7]论翻译活动的主体间性[J]. 黄沛真.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01)
[8]交互主体性在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中的新趋向[J]. 马晓辉,孟伟.  理论学刊. 2011(01)
[9]交往行动理论下翻译的交互主体性[J]. 李庆明,潘金豪.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10]翻译的主体间性[J]. 李家波.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5)

博士论文
[1]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 汤(竹君).华东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文学翻译中的主体间性[D]. 黄妹.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从阐释学视角论文学翻译的主体间性[D]. 朱响艳.西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77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577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0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