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同构理论对中国文学典籍英译的启示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一朵奇葩。但是走入作品设置的美的境地, 真正理解这些作品意象的构成,并非容易。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异质同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帮助,给我们以启示,尤其是对这些文学典籍的翻译。
一、格式塔质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认为,心理现象是人们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整体性或结构性,知觉并不是各种感觉相加之和,人的思维也不是简单的认识的综合集结。可以说,整体大于部分的集结,形式和关系可以形成一种新的质,也就是“格式塔质”。中国典籍文学作品的整体意蕴其实就是一种“格式塔质”,而这种“格式塔质”的体现是通过构成作品的一个个词语来完成,但却大大超出了这些词语意义的总和。
下面我们以唐代田园山水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为例:“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是韦应物卸任滁州刺史后写的,表达他对当时险恶的社会和不公平的宦海极度失望。诗中一些淡泊的物象——山涧幽草,鹂鸣深树,晚潮春雨,野渡舟横,都是有所兴寄的,因此欣赏这首诗,不能仅仅着眼于诗的外在景象,而应该走入诗的境界,将诗人所写的景物从整体上去感悟,从而会惊叹于诗人巧妙地隐藏在诗中的深沉意蕴和无限美好。我国著名的优秀典籍作品翻译家汪榕培先生所倡导的“传神”“达意”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还有老一辈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化论”(深化、浅化、等化)、“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以及“译诗六论”(译者一也、译者艺也、译者异也、译者依也、译者怡也、译者易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请看许先生对这首诗的译文:
Alone I like the Riverside where green Grass grows,
And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leaft trees.
With spring showers at dusk the river overflows,
A lonely boat athwart the ferry floats at ease.
这首诗歌看似描写的是山水,其实寄托着诗人丰富的真情实感。根据格式塔的整体性原则,诗是由字词句组成的,但诗歌的含义并本文由收集整理非简单的单个字词组合拼凑而成的,而是一种意向,有着深刻的内涵。许先生的译文正是恰到好处地做到了这一点,让我们看到了 “象外之象”、“言外之意”。
二、异质同构性
格式塔一个重要的要素是“异质同构”。该学派认为人的意识经验与物质的对象场之间具有同形同构的关系,二者具有同一性。事物本身所表现的力的结构是同一性的基础,它与人的情感世界中表达喜怒哀乐的力的方式类似,因此物理对象能表达人类特有的情绪。这一点是异质同构的关键,该理论为我们进行文学鉴赏提供帮助和佐证。翻译过程也包含着格式塔的“异质同构”要素,因为只有当原文的感召力与译者的完形理解在阅读的动态过程中相互调节,达到异质同构时,才能做到成功的译文。
请看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此诗写秋林中傍晚的景致,勾画了一幅空寂恬淡的山水画,寄托了作者恬静的心情,表现了作者“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思想感情。作品的最大特点是摄取自然界的一瞬,笔耕文化传播,用纯粹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境界,以此寄托自己寄情山水的怀抱。通篇写一种静美,但又富于变化:前两句从听觉写,是写静,但静中有动,是以动衬静。后两句从视觉写,写下山的太阳在移动中暂时静止的状态。我们从这里仿佛看到了诗人已在此地静坐良久,自然界一点细小的动作都被他摄入了眼帘,这种写法是动中寓静。请看下面两篇译文:
A. Empty mountains: no one to be seen.Yet— hear — human sounds and echoes.
Returning sunlight enters the dark woods;Again shining on the green moss, above.(Translated by Gary Snyder, 1978)
B. Not the shadow on a man on the deserted hill -And yet one hears voices speaking;Deep in the seclusion of the woods,Stray shafts of the sun pick out the green moss.(Translated by H.C. Chang, 1977)
译文A的译者十分巧妙地使用了标点符号,分别使用了冒号、分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使这首诗歌的诗味更加浓郁,很容易让读者走入诗的意境,置身于原诗体现的恬淡幽静的场景。结尾处用了一个虚词above,用逗号把其隔开,让人感觉意犹未尽的深长。
译文B似乎采用尽可能直译的方式,使用deserted, seclusion 等这样的大词率直地体现原文表述的无人进入的境地。这样处理自然可以,但似乎丢失了诗歌的含蓄,那种“野地无人”的幽静似乎被破坏了。
再请看汪榕培教授对陶渊明的《山中杂诗》的译文:
Above the mountains arise the mists; Through the bamboos gleams the setting sun.Toward the eaves the birds will fly; From the windows clouds appear to run.
译者除了使用他一贯推崇的韵体翻译风格,读起来琅琅上口以外,对原作者情感的把握十分深入透彻,让读者凭直觉性直接入境,走入诗情画意中。译文没有出现高难度的大词,用的都是通俗宜人的日常词语,这也正与原诗的特点相吻合。诗人的感慨和体验产生于物我猝然相遇的瞬间,而汪教授的译文也确实再现了原诗的这种意味。
三、结束语
翻译是科学,也是艺术。优秀的翻译就是对原文准确解读与中心创造的过程。中国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文化与文明的结晶,是抒情文学宝库中的精华。格式塔理论的整体性、同构性和直觉性对我们进行文学典籍鉴赏和翻译有很实际的帮助。
本文编号:3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