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果戈理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差异性比较

发布时间:2014-07-12 18:04

  果戈理,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狂人日记》影响了我国鲁迅、张天翼、叶圣陶、老舍,以及蒋子龙、高晓声、张贤亮等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其在体式和构思上明显受到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启发。
  果戈理与鲁迅《狂人日记》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近五年(2007年以来)研究的文章不下百篇,相当一部分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回顾学者的研究成果,多从时代背景、故事情节、人物特征、以狗喻人、最后的呐喊等方面进行比本文由收集整理较研究,本文对果戈理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差异性进行比较。
  狂人产生的轨迹差异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塑造的狂人形象,是沙皇时期一个部级机关的一个九等书记员,他总是做着升官发财、飞黄腾达的黄粱美梦。他炫耀自己,脱离现实,把自己当成贵族,当成上等人。他每天怀着讨好、巴结的心态给部长削鹅毛笔,幻想着有一天会出现奇迹——部长的千金小姐向他求婚。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在这种残酷现实生活的迫害下,他终于变成了“狂人”,被送进疯人院。在小说的结尾,狂人发出了悲哀的呼救声:“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小说主人公因幻想升官发财之黄粱美梦得不到实现而发狂,发狂之后更加哀叹自己因地位低微而得不到上等人享受的益处,可以说他是执迷不悟而愈走愈远,发狂发到极致,万般无奈地向妈妈发出呼唤。
  鲁迅《狂人日记》通过小说主人公十三篇病中日记,描写患病时的心理活动。开始写一群围观者奇怪的眼色及交头接耳的议论使他感到极度恐惧,接着便怀疑为他把脉看病的医生与他哥哥都是串通一气要吃他的刽子手。他认为,封建的仁义道德文化和历史本质都是吃人;现实中的人们都是吃人者与被吃者,而家庭就是一个吃人的场所,自己便曾吃过自己的妹妹。他认为 “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鲁迅笔下的狂人因周围人的迫害导致极度恐惧而发狂,发狂后,对于家庭及自己,对环境及现实,对文化及历史作了最清醒的认识,对未来作了最热切的憧憬。他愈挫愈勇,不再恐惧,满怀着勇气与迫害他的人们展开劝说,企图为改变吃人的现实而努力,成为“天下独醉,唯我独醒”的警世者和忧患者,呼唤天下从关爱下一代做起,重树不吃人的新人,重建不吃人的新世界。小说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彻底反封建的新文学作品。
  “大小”的差异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对俄国官僚等级制度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鞭笞,但这种揭露不是针对整个专制农奴制度,他在揭露讽刺官僚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时,对小人物只是一般性的揶揄;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一个怯懦、卑微、猥琐,只关心自我,求做奴隶而不得的小人物,遭受社会的排挤和爱情上的重挫,一步一步走向疯狂;果戈理用这个小人物(小官吏),展示了俄国官僚的腐朽、虚伪、丑恶的生活;虽然这个小人物对于不公正的专制制度憎恨,对于虚伪的上司厌恶,但他没有勇气去勇敢、大胆地揭露,最后只能无奈、无计、无法、无助地向妈妈发出祈求温情的庇护的哀鸣。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悲剧贯穿始终,荡气回肠,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毒害,矛头直指整个“吃人的”黑暗社会;鲁迅笔下的狂人是一个“真正的猛士”,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狂人”,他是那个时代的先觉者,由于他超越时代的见解难以被民众所接受,所以他说的话才被视为疯语;他具有社会学家的思想,是一个真理的预言者,他认真地思考或者说研究了他所处的社会,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千年的历史便是一场人肉筵席,得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之结论。
  批判国民性的角度差异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从社会批判的角度批判了当时国民的劣根,揭露了俄国社会地位和金钱至上的腐朽制度。作者通过狂人的内心独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农奴制度下俄国社会比比皆是的不公正现象和丑恶人性;用“含泪的笑”设计了狂人与狗通信的荒诞情节,借助狗的眼睛展现社会的弱肉强食和等级制度:“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将军和侍从霸占去了,有时找到一点点可怜值钱的东西,满以为唾手可得,但立刻又为将军、侍从官门抢走。”
  鲁迅的《狂人日记》从文化批判的角度批判了当时国民的劣根,深刻剖析和批判了被统治阶级改造过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格。作者在小说前用文言写成了序言,这个文言象征着被统治阶级改造过的儒家文化,在沉睡、麻木、盲从的“大众”维护下,这种文化就像一座空气稀薄的牢笼,让一切新思想、新文化窒息;小说是狂人用白话写成的日记,剖析了在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压制下,当时国人麻木、冷漠、自大的病态国民性,如母亲、哥哥、陈五、赵贵翁等,他们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与我——狂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狂人反思中国千年历史,悟出了“吃人”的本质,并且清楚地认识到“吃人的人”就在他的身边,是他的亲人、朋友、左右邻舍。《狂人日记》的启蒙思想,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狗”的差异
  在果戈理和鲁迅的《狂人日记》中,都采用以狗喻人的手法,但两位大师笔下的“狗”有所不同。
  果戈理《狂人日记》的狗,是一只哈巴狗,是奴才狗,他媚态可掬、献媚取宠、恃宠而骄、奴性十足、得意忘形,有学者比喻为封建帮闲。作者给起了一个很好听的

  讽刺的差异
  果戈理《狂人日记》的讽刺是幽默与讽刺,主格调是浸满泪水的嘲讽中饱含忧郁,开始可笑,后来可悲,笔耕文化传播,是“含泪的笑”,在笑中无情地将等级社会鞭挞。小说一开始感觉是幽默与讽刺,作者用调侃的方式,在狗的信件中将官僚们的腐败与丑恶暴露无遗;随后,小说主人公在现实与理想的折磨下,变成狂人,令人怜悯,作者以一种嬉笑怒骂的笔调,刻画了处于俄国官僚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并从他的心理感受、社会交往来揭示社会的黑暗腐败,以达到批判现实的目的。
  鲁迅《狂人日记》的讽刺,是犀利的、坚决的、挑战的,具有“怒发冲冠”的义愤。
  使命差异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忠于心理写实而不刻意教育功能。果戈理说:“事实上,说教并不是我的责任。艺术本身无须说教就有教益。我的责任是用生动的形象,而不是用议论来说明事物。我应当展示生活的真相,而不应当评论生活……”[2]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由于地位卑微、贫困无助而无法适应等级森严、上下泾渭分明不平等的社会矛盾,小人物在命运、爱情的理想与现实中深受折磨屈辱的冷酷事实。狂人疯狂的行动隐含着善良的愿望,其非理性的行动里蕴含着理性的内核。作者忠于心理写实,作品流畅着的浪漫色彩让人相信他并没有宏大的野心去教育国民,狂人“要不是为着职务高贵,我早就辞职不干了”,“我是一位贵族呐,我会步步高升的”。作者最后向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只是一种哀鸣。
  鲁迅的《狂人日记》身负社会使命而立意教育国民。作者反映的是社会病患和国民悲剧,揭示了封建传统从肉体到精神都“吃人”的主题,把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上升为小说的主要矛盾。作者通过作品来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弊害,剑指整个千年封建社会的中国所积淀下来的恶性弊端。作者笔下的狂人轻松自在,呈现出天真浪漫主义色彩,认为他自己是被吃者,同样也参与吃人。作者最后“救救孩子”的呐喊,惊天动地,呼吁整个社会行动起来,冲破封建礼教,拯救下一代青年。《狂人日记》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小说发表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了。广大的农民依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阶级依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在这种形势下,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示了彻底的反抗。小说《狂人日记》是投向封建礼教的一颗重磅炸弹,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剂。
  月亮的差异
  果戈理和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都写到了月亮,月亮成为一个特殊的意象,有着深刻的内在寓意,但两个月亮存在显著的差异。
  果戈理《狂人日记》中的月亮是“瘸腿的箍桶匠制作的”,“是一个娇弱的球体”,“只住着一些鼻子”,“当我想到月亮是非常柔软脆弱的时候,心里就烦乱不安起来”,而且“地球要坐到月亮上了”。作者的笔下,月亮成为污秽的载体,是一个不为人所熟知的“月亮”,遥不可及。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月亮是狂人的“吉祥物”,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意象,每到“很好的月光”,“天气是好,月色也很亮了”,狂人就会爽快和大胆;“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作者想表达的是社会有天无日,人们不得不盼望月光;月光的出现,意味着狂人的觉醒,是狂人战斗力量的精神来源。
  狂人产生的背景差异
  果戈理生活时期的俄国(19世纪前期),政治上为封建专制,经济上为农奴制,两个社会桎梏严重阻碍着社会的发展。1812年俄国爆发了抵抗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沙皇利用卫国战争的胜利成果,成为“欧洲霸主”,并结成反动的“神圣同盟”,残酷镇压民族民主运动,人民重新沦为奴隶,社会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于1812年12月14日,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被血腥镇压,俄国充满黑暗,严酷的社会现实,为果戈理创作《狂人日记》提供了背景和素材,创作了奇特的“狂人”形象 。
  20世纪初,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和封建礼仪根深蒂固。在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鲁迅先生的《 狂人日记》在此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了,小说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揭露控诉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表现了人民潜藏的愤患情绪,这既是时代赋予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使命,也和鲁迅亲身经历密切相关。这是一篇给吃人的封建社会以猛烈而彻底批判的作品,宣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新文学的诞生。[3]
  鲁讯高度评价了果戈理在俄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他赞赏果戈理的“以描写社会人生之黑暗”、“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鲁迅的《狂人日记》学习借鉴了果戈理同名小说的体裁、形式,经过创新发展,写出了具有中国社会历史特色的、具有民族性和独创性的传世杰作。

本文编号:37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7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4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