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阈下寒山诗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14:02
本文关键词:接受美学视阈下寒山诗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几十年来,接受理论在文学研究领域颇受关注。该理论由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夫岗·伊瑟尔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强调文学研究中读者的主体性地位,将文学研究的焦点从作者和文本转向了读者。由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读者的接受,因此接受理论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将接受理论用于文学翻译研究。寒山是唐朝的一个神秘的僧侣诗人,其诗歌的显著特点是语言口语化,形式自由,这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所倡导的高雅的语言和严谨的格律相背离,因此一千多年来寒山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不被认可,处于边缘地位。出乎意料的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掀起了一股寒山热,寒山诗歌在美国“垮掉的一代”及“嬉皮士”中颇受欢迎,而寒山本人也被奉为精神偶像,这主要归功于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对寒山诗歌的成功译介。事实上,早在斯奈德之前,英国汉学家和翻译家亚瑟·韦利已于1954年在《相遇》(Encounter)杂志上发表了他所翻译的27首寒山诗。然而他的翻译除了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外,并未在英国普通读者群中引起太大的反响。为什么斯奈德的译本比韦利的译本在读者中的接受更好呢?尽管有不少学者单独研究斯奈德的译本,或是从语言学和诗学角度来对比寒山诗歌的几个译本,但是很少有学者从接受美学角度来对斯奈德和韦利的译本进行细致的比较,以剖析斯奈德译本比韦利译本更受读者欢迎的原因。因此,本文将尝试运用接受理论对斯奈德和韦利的两个寒山诗歌译本进行比较。笔者将期待视野、视域融合和意义未定点等接受理论的主要概念用于分析两个译本在文本选择、翻译策略、语言风格、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以及读者中的接受的不同之处,发现斯奈德的译本之所以更受读者欢迎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斯奈德的诗人身份、在荒野中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对于禅佛的兴趣,也就是他的期待视野,使得他的译本富有诗意,语言新奇,内容统一并富有禅佛哲理。其次,在新诗运动和意象主义的影响下,斯奈德采用口语化的语言,不仅呼应原诗的语言风格,也使译文更为贴近读者的日常生活,另外,译文还保留了原诗的句法特点,使读者能够体会来自汉语和汉文化的异国情调。最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对美国社会和西方文明感到不满,正在向东方文化寻求精神安慰,而斯奈德对于原诗的处理恰好引起了他们的共鸣,符合他们的期待视野。而相比之下韦利的译本之所以没有在英国读者中得到很好的反响,一方而因为他的期待视野,即他的学术背景和翻译经历,使得他将寒山原本简单口语化的诗歌翻译得较为正式呆板、缺少诗意,另一方面也因为英国读者较为保守,既不乐意接受东方文化也不欣赏像寒山那样疯狂不羁的人,所以韦利的翻译超出了他们的期待视野。
【关键词】:寒山诗 翻译 比较研究 接受理论 视域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46;H315.9
本文关键词:接受美学视阈下寒山诗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3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73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