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3-09-13 22:09
本文将超文本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加以研究,主要集中于超文本文学的本体特征和新变转换两大方面展开。在探析其本体特征时,分别从存在形态、美学特征和特异面貌三个最核心的层面入手,同时注重考察它与传统文学的关联。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其对传统文学的变革和超越,一方面,它对“四要素”本身及其内部结构进行了重塑和变革;另一方面,在数字媒介语境之下,“四要素”的外延也可能需要相应地拓展,甚至文学由“四要素”走向“五要素”,即媒介的新生,从而带来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文章最后对文学未来进行了展望,超文本文学由于其载体和本身的局限,注定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文学,它将成为未来文学的精彩一翼。论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首先对超文本文学的定义进行梳理和界定,本文采用李顺兴的界定,即超文本文学是指含有“非平面印刷”成分并以数字方式发表的新型文学。非平面印刷成分的明显例子包括动态影像或文字、超级链接设计(hyperlink)、交互式(interactivity)读写功能等。在此基础上,论文接下来探讨超文本文学的存在形态并作相应的纸媒“拟超文本”追溯,大体可分为四类,即文字造景型、多向型、互动型和多媒体型,它们既各...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型文类:超文本文学的存在形态及纸媒追溯
第一节 超文本文学的定义及其概况
一、超文本源起及超文本文学的定义
二、新型文类:超文本文学概况
第二节 超文本文学的存在形态及纸媒追溯
一、文字造景型
二、多向型
三、互动型
四、多媒体型
第二章 “超文本性”:超文本文学的美学特征与观念会通
第一节 “超文本性”的美学特征
一、“无页码的书”:非线性的共时结构
二、跨媒体:互文性的文本宇宙
三、“操控”:交互性的主体参与
四、“站的诗”:表演性的审美效应
第二节 “超文本性”的观念会通
一、隐喻的“网络”:“超文本性”与西方后现代文学理论的会通处
二、“神思”、“游”与“道”:“超文本性”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联点
第三节 “超文本性”的存在姿态
第三章 作为“表演空间”的审美媒介:超文本文学的特异面貌与数字哲学
第一节 链接类型
一、功能型链接
二、修辞型链接
第二节 节点特质
一、物理特质:“无”与“未完成性”
二、存在特质:非物质性及文学效应
第三节 结构模式
一、存取形式:数据库结构
二、表现形态:网状结构、层次性文本以及综合立体结构
第四节 数字哲学
第四章 “机器诗意”:从传统文学到超文本文学的新变轨迹
第一节 世界性质的转变
第二节 作者主体的消解
一、多重作者/合作者的出现
二、私人写作与“团队生产”的并置
三、“作者之死”与作者重生的混合
第三节 作品存在的嬗变
一、从静态到动态
二、从单层到多层
三、从书面语言到视觉语言
第四节 阅读模式的转换
一、“写读者”的诞生
二、从“翻山越岭”到即时链接
三、“游牧式”阅读体验的生成
第五章 “第二种意义上的文学”:从传统文学到超文本文学的范式转换
第一节 从“媒介优先论”到“媒介本体论”
第二节 超文本文学的范式转换和理论建构
一、以“四要素”为“批评理论的总趋向”的范式观
二、以媒介为第五要素的范式观
三、以超文本文学为对象的普遍范式观
第三节 “文学性”变迁及“第二种意义上的文学”
一、“文学性”:文学本性与文学属性
二、超文本“文学性”变迁:从审美的僭越到语言的僭越
三、“第二种意义上的文学”
结语 文学之未来
一、物质性/真实感:电子文本的“阿喀琉斯之踵”
二、超文本文学:未来文学的精彩一翼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本文编号:3846007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型文类:超文本文学的存在形态及纸媒追溯
第一节 超文本文学的定义及其概况
一、超文本源起及超文本文学的定义
二、新型文类:超文本文学概况
第二节 超文本文学的存在形态及纸媒追溯
一、文字造景型
二、多向型
三、互动型
四、多媒体型
第二章 “超文本性”:超文本文学的美学特征与观念会通
第一节 “超文本性”的美学特征
一、“无页码的书”:非线性的共时结构
二、跨媒体:互文性的文本宇宙
三、“操控”:交互性的主体参与
四、“站的诗”:表演性的审美效应
第二节 “超文本性”的观念会通
一、隐喻的“网络”:“超文本性”与西方后现代文学理论的会通处
二、“神思”、“游”与“道”:“超文本性”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联点
第三节 “超文本性”的存在姿态
第三章 作为“表演空间”的审美媒介:超文本文学的特异面貌与数字哲学
第一节 链接类型
一、功能型链接
二、修辞型链接
第二节 节点特质
一、物理特质:“无”与“未完成性”
二、存在特质:非物质性及文学效应
第三节 结构模式
一、存取形式:数据库结构
二、表现形态:网状结构、层次性文本以及综合立体结构
第四节 数字哲学
第四章 “机器诗意”:从传统文学到超文本文学的新变轨迹
第一节 世界性质的转变
第二节 作者主体的消解
一、多重作者/合作者的出现
二、私人写作与“团队生产”的并置
三、“作者之死”与作者重生的混合
第三节 作品存在的嬗变
一、从静态到动态
二、从单层到多层
三、从书面语言到视觉语言
第四节 阅读模式的转换
一、“写读者”的诞生
二、从“翻山越岭”到即时链接
三、“游牧式”阅读体验的生成
第五章 “第二种意义上的文学”:从传统文学到超文本文学的范式转换
第一节 从“媒介优先论”到“媒介本体论”
第二节 超文本文学的范式转换和理论建构
一、以“四要素”为“批评理论的总趋向”的范式观
二、以媒介为第五要素的范式观
三、以超文本文学为对象的普遍范式观
第三节 “文学性”变迁及“第二种意义上的文学”
一、“文学性”:文学本性与文学属性
二、超文本“文学性”变迁:从审美的僭越到语言的僭越
三、“第二种意义上的文学”
结语 文学之未来
一、物质性/真实感:电子文本的“阿喀琉斯之踵”
二、超文本文学:未来文学的精彩一翼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本文编号:3846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846007.html